• 劉 華:為政府公益短信和短信預警機制叫好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06-01-09

     近日,由政府部門發布的公益短信、預警預報短信開始出現在一些城市市民的手機上。1月3日,北京市交通管理部門發送短信告知市民部分路段實行交通管制,提醒車輛注意繞行;此前一周,鄭州市政府則通過發布公益短信的方式來提醒市民自覺維護環境衛生、愛護我們的城市。
     
    據悉,民政部也于近日表示,目前我國已經在一些地區嘗試通過短信做災害預警,并將在全國推廣和健全手機短信預警預報機制。 

    有助于推動手機媒體化進程 

    從對產業發展的促進意義上看,政府部門利用短信這一手機功能傳播和發布各種公益信息、做好災害預警預報,不僅是直接拓寬了短信的應用范圍,更將對手機媒體化進程產生長遠的推動作用。
     
    近兩年,我們都習慣把短信稱為第五媒體,將手機比作電視機、電腦之外的“第三屏”。然而,在公益短信和短信預警機制出現以前,我們所說的手機是媒體、短信為傳播媒介,還都僅僅是以部分商業案例為依據,僅僅是圍繞少數的商業化手機媒體個案做樣本來求證和探尋手機具備的媒體化功用,以及手機媒體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僅僅把視角和樣本停留在商業應用上,則勢必使得對手機媒體化的探索不夠充分和深入。說得偏激點,此前力促手機媒體化的主要力量僅為SP等商業公司。盡管也有越來越多的諸如手機報、手機雜志等新應用冒出,卻也難脫壓根就是為了廣告收益和收費盈利目的的實現才進行運作的。 

    縱觀報紙、廣播、電視的發展史,任何一種主流媒體的形成都缺少不了顯著的公共公益特征和關注社會民生的作用,而至于廣告等媒體盈利模式的風行則是在這些媒體逐漸進入商業化發展階段后的產物。 

    所以說,在公益短信、短信預警機制出現之前,說手機媒體化進程已經步入正軌多少還有些心虛。而如今,政府公益短信的出現、短信預警預報機制的嘗試推行,則可謂手機媒體化發展歷程中的重要標志和里程碑。
     
    因為,在撇去了收費、廣告等商業化利益浮油之后,仍然會對手機用戶產生實效和重要應用意義的公共短信嘗試,恰恰驗證了手機所具備的媒體與傳播功能。 

    符合市民信息獲取方式的變化 

    從手機用戶即市民的角度看,政府公益短信的出現、短信預警機制的嘗試推行也進一步說明了手機已成為現階段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外,不可或缺的社會媒體組成部分。
     
    因為,如今市民生活方式和信息獲取方式已經發生重大改變。廣播的受眾正日漸縮小為老年群體、司乘人群以及其它少數聽眾;電視盡管仍是主流媒體,但對于大多數白日里忙于工作、下班后還要購物休閑操持家務到天黑,然后就累得恨不得趕緊睡覺休息的現代人來說,看電視恐怕多為周末等節假日里才偶得的享受;而報紙雖適合于各種場合和各種人群,但眾所周知,一個城市往往會有同質化的日報三四份之多,市民自然不可能把這些報紙統統訂閱,從而致使報紙受眾過于分散。尤其是在所謂“厚報”時代到來后,一份報紙的內容量多達幾疊、幾十版,讀者大多只能略掃一番、大致閱讀,很容易漏讀重要信息。所以說,報紙同樣也不是如今政府部門快速、高效、及時發布和傳播公共信息尤其是預警預報的最佳媒體。 

    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政府部門選擇手機終端和短信這種信息傳播方式,是明智的。因為,與傳統媒體相比,手機作為現代人的主要通訊工具,基本上都是隨身攜帶,并長時間保持開機狀態。從短信息的特點看,一條短信的到來也必定會吸引用戶進行查閱,閱讀率高,信息的傳播效果理想。即使從節約傳播成本的角度看,手機短信通過群發等技術將實現比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更低的傳播成本,速度也更快、且便于對效果進行更準確的監測。 

    而且,在近幾年我國已迎來了手機高速普及浪潮,據信息產業部統計顯示,到2005年底,我國手機用戶數已接近4億,達到3.93億。而手機終端上都具備的短信接收功能,又恰恰是除了接打電話外幾乎所有手機用戶都會使用的功能。也有最新調查結果表明,超過半數即50.8%的市民對通過短信進行溝通非常依賴,他們認為短信是不可或缺的。 

    綜上所述,政府通過公益短信向市民發布信息以及對短信預警機制的嘗試推行,確實是在市民信息獲取方式發生較大變化的今天,符合這種變化的一種適時創新之舉。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