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對電子政務建設做了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電子政務建設就好比一個人,建設模式是他的骨骼,支撐整個人的框架;建設理念好比他的血液,流淌全身主導生命;組織機構似筋脈聯接各個環節;項目實施則是肉體,提供豐滿內容;而規劃建設則好比是大腦,指引工程前行。
在完成硬件和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熱潮之后,2005年成為了電子政務建設的轉折點,更多的政府和IT服務商脫掉了“虛熱”的外衣,不再一味追求信息化速度,而把“務實”放在了首位,電子政務建設到了“用大腦指揮前行”的階段,業界開始對政府信息化資源整合有一個全面地、整體地認識,改變過去單純從某個具體的應用出發考慮問題的方法,從整體角度考慮架構層面的問題。
電子政務之“波瀾不驚”
縱觀近幾年國內電子政務建設情況,可以說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一方面,中央到地方電子政務建設突飛猛進,“兩網、一站、四庫、十二金”建設取得了明顯進展,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經驗,形勢一片大好;而另一方面,電子政務在社會服務層面并沒有十分明顯的變化。
問題出在哪里呢?
由于我國電子政務是在各級政府、不同部門中零散進行的,缺乏統一規劃,由于技術、業務、需求、經費和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加上時間和歷史等原因,造成了各系統的開發平臺不同、操作系統不同,特別是數據庫管理系統千差萬別,各系統之間“不聯不通”,從而形成了一個個“信息孤島”。電子政務建設本是一項復合系統工程,只有全面打通業務處理的信息鏈,信息化的效益才能以指數級增速發揮。而“信息孤島”的存在只會將這種效益降低到較低程度。
其次,一直以來在電子政務建設方面似乎存在某種誤區,認為設備愈先進愈好,以至于出現了一種盲目追求硬件設備的檔次、盲目攀比等現象。在這其中要強調未來的可連接性和整體布局、應用的合理性,否則這樣就產生了大量“有路無車”的“空殼”,脫離了政務的實際需要。
北大政府管理學院的張勇進博士一直從事國信辦、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相關信息化課題研究,他認為,目前電子政務建設“電子”有余,而政務不足,主要在于過去政府信息化建設缺乏整體規劃,以及未及時對政府業務流程進行梳理。
學界的這種說法得到了一些長期實踐的IT服務商的認可,神州數碼政府與公共事業本部總經理錢衛列就認為,由于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原因,不同政府職能部門間在過去都是分別獨立建立系統,缺乏統一的協調和規劃。往往只從具體業務出發,實現手工作業到電子化的轉變,很少考慮系統間的信息的共享機制。但從服務的角度看,就形成服務對象的信息分布在多個業務系統中,難以形成統一的視圖,從而導致相同的信息在不同職能部門需要重復錄入、數據的一致性難以維護。
2005之亮點工程
2005年電子政務建設史上具有兩個代表性的案例?D?D深圳市民中心和北京市財政局,人們可以從中看到電子政務06年的發展方向。
05年建成的深圳市民中心在鵬城被市民譽為“沒有圍墻的政府”。在這里,深圳市30多個主要政府部門設置145個服務窗口,受理390多項覆蓋市政府主要部門的審批項目,實現并聯審批和集中監管。原來需要兩三天才能跑完的事情,現在只需2-3個小時就能辦妥,市民中心的人性化設計充分體現了現代政府公共管理的“市民共享”的理念。
深圳市政府從目前的政府信息化建設資源整合、流程優化的角度出發,決定建設一個安全可靠、運行穩定的全市行政服務大廳聯合審批系統,將全市具有行政審批權的局委審批辦證窗口全部集中于大廳,包括行政服務大廳綜合管理系統、信息發布系統和數據交換系統,并通過統一的數據交換系統,將這些信息孤島連起來,實現政府各部門之間信息共享、業務協同,提供“一門受理、聯動審批、集中監管、全程服務”的政府公共審批服務,適應信息時代的“電子政府”要求。
作為全國首個城市級、涵蓋全市范圍的電子政務聯合審批系統,該項目建成后將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還開創了“電子政府”建設的新模式:在工程中,政府統一搭臺,整體布局協調運作,聘請國內首席IT服務商神州數碼作為顧問監理,充分發揮了政企各自的優勢,開放互補,確保了工程順利進行。
而北京市財政局則具有另一個標桿的意義,可以說是中國電子政務市場發展上的首家具有咨詢意義的項目。京城財政局每年管理的財政資金高達千億,配合業務需求的信息化系統龐大復雜,近年來,隨著國家財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北京市財政局意識到必須對原有分散的業務系統進行整合,而系統整合又要以業務流程梳理、業務數據規范為基礎。牽一發而動全身,流程的梳理必須依靠有實際經驗和技術保障的服務商來完成。
神州數碼承接了項目后,為北京市財政局提供了業務和IT規劃咨詢服務,設計了預算、采購、國庫支付、非稅收入、綜合辦公等核心業務流程,對各業務的共性和個性數據進行了梳理和標準化,設計了系統的主要功能,制定了系統的實施規劃及工作計劃,并結合業務咨詢成果和信息化規劃要求,制定了信息化管理制度,得到了北京市財政局的高度認可。
為民服務:資源整合之路
深圳市民中心的成功讓業界開始思考:電子政務建設如何實現政府信息資源的整合以及政府業務流程的重新梳理呢?這不僅是電子政務建設的新問題,而且是事關電子政務建設未來去向的關鍵問題。從電子政務的本身來看看,電子政務,就是要用“電子”手段打造一個更有效的“政務”環境,這個建設過程不僅僅只是先進技術的應用和管理手段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要配合政府體制改革,重新梳理或構建一個以“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為中心的政府業務流程。
要想在此輪建設熱潮中有所成就,神州數碼政府與公共事業本部總經理錢衛列認為,政IT服務商首先要具備的能力是對政務業務流程的優化能力。必須在深入理解政務業務流程優化和重塑的基礎上,從IT技術上,通過重塑政府的業務流程使政府的業務活動更精簡、更有效和更合理,對信息技術更“友好”,更適合于在一個現代信息技術的環境下運行,更能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潛力,使政府管理效力的提高和效率的提高同步提高;同時,對政府的所有業務活動從邏輯上進行梳理和加工,幫助政府理清政務功能與業務流之間的邏輯依存關系。
在當今世界,社會化專業分工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電子政務的建設工作,也將在政府部門的需求引導下,更多的采用服務外包的形式,通過市場化的模式交給具有專業技能的企業來完成。IT服務商也將更多的充當電子政務建設的“大腦”,共同迎來新的“理性電子政務建設年”。
在中國向市場經濟縱深發展、行政管理體制加速改革的大形勢下,中國政府正經歷著由管制型政府到管理型政府,再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服務型政務的要求也即以公共服務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求更好地實現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不斷拓展對社會、公眾服務的領域和項目,提高公眾服務的質量,提高社會和公眾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