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國際經驗看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10-09-06

    如何實現由“現有的政務”到“電子政務”的轉變,是一個十分復雜和困難的問題,決不是有了投資,買了設備和軟件,或者說政府上了網,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解決的問題。世界各國普遍存在著的一個基本情況是:硬件)軟件)應用,即重硬輕軟,硬件比軟件先進和齊全;系統硬件和軟件的配備超前于實際應用的開發和運行。國外許多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值得我們借鑒。
        (一)發展電子政務的中國國情
        就整體而言,比起發達國家來,信息技術在我國各級政府中的應用起步較晚,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在我國的應用時間還不算長,特別是一些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地區情況更是如此。雖然近年來,計算機的應用在各部門的發展很快,但總的來說,在政府內部業務流的計算機化方面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許多的政府部門不僅還沒有建立起基本的管理信息系統,甚至在許多地方,數據處理的能力也還十分落后。因此。與發達國家強調的電子政務重在于“面向用戶的服務”上有所不尚,我們要看到政府內部業務流的計算機化是政府實現對用戶服務信息化的基礎。此外,我們還必須注意把政府內部的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與面向用戶的服務信息系統的建設結合起來,綜合加以考慮和規劃。這樣,才有可能充分利用我們的后發優勢,爭取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另一方面,也因為電子計算機在政府中的應用時間不長,在我國政府各部門中還沒有真正建設起一種有利于電子政務和信息化發展的計算機文化。電子政務的發展,無論在它的內容和方法上,將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各樣的社會阻力,特別是當電子政務的發展與某些部門或集團的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當電子政務的發展影響到少數人的權利和利益的時候;當電子政務要求政府行為更加透明而使得貪污、瀆職不易發生的時候。因此,在電子政務的發展過程中,如何克服形形色色的社會阻力是電子政務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慎審規劃,小步快走”原則
        “想得要大,起步要小,擴張要快”是全球對于信息系統工程建設的一個共識的原則。這個原則是由信息系統工程項目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的,如:資金和技術密集、對項目管理的要求比較高、信息技術本身發展太快、不斷提供新的設備和手段等等。
        “想得要大”是根據對信息技術發展的預期,審慎地確定電子政務長遠的發展目標,或者說一個期望實現的“電子政務”的藍圖。這個規劃的目標應該是產出明確的、可以測量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規劃要“大處”著眼,“遠處”著眼;要有充分的洞察力和想象力。
        “起步要小”是要以小的、容易實現的、效果明顯的項目起步,確保“初戰必勝”。或者,將大的項目分解成若干個小的項目組織實施。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在實踐中鍛煉隊伍,獲得經驗,汲取教訓;也是為了“以小勝求大勝”,取得領導的信任和用戶的支持。
        “擴張要快”是在已經取得經驗和效益的基礎上,加快系統擴張的步伐,盡快拿下這個系統所應有的全部經濟和社會效益。這樣,一方面可以充分享受信息化和信息技術帶來的好處;另一方面,也可以擴大影響,在更大程度上取得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
        (三)電子政務實現中優先級的考慮
        從目前世界各國的情況來看,大致可以從三個角度來考慮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優先級問題,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政府自身能力的建設。
    從經濟效益出發的優先級設定,經濟效益顯著的電子政務項目可以列舉下面一些例子:
        (1)增加歲入:各種稅收管理系統,如所得稅、增值稅、財產稅,海關管理系統(確保關稅收入),以及各種費用管理系統(如公共衛生費、車輛費、注冊費、執照費等)。此為“開源”,凡能幫助政府增加收入者均在此列。
        (2)財務管理:包括工資管理、支付和開支管理、各種投資和建設項目的管理等。主要目的是保證資金進出的有效管理,實現“節流”。
        (3)資源和計劃管理:如地理信息系統(乃基礎之基礎)、資源信息系統、土地與地產管理系統、國有資產管理系統、城市規劃與建筑管理系統等。這類系統通過有效和高效率的管理間接產生經濟效益。
        (4)營造良好的市場和投資環境:如工商企業管理系統、進出口管理系統、國內與國際貿易管理及市場信息系統、產業部門統計分析與市場預測、經濟分析及投資數據、新技術及技術轉讓機會信息、.專利信息、外資管理信息系統,以及各種相關的政府法規信息及服務系統等。
        我國的金關工程和金稅工程的成功是這類項目的典型例子。國際上,許多政府都將與“增加歲入”有關的系統列為電子政務工程的第一優先。北京市開發的網上企業登記注冊審批系統則是營造良好的市場和投資環境的典型例子。
        從社會效益出發的優先級設定,社會效益比較明顯的電子政務項目可以列舉以下幾個方面:
     (1)面向居民的各種服務系統:如居民登記系統,包括出生、死亡、婚姻、遷移等;居民身份證、護照發放系統;自行車、汽車執照和駕照發放系統;各種證件的防偽系統;社會保障系統,如失業補貼發放、求職援助等;社區的各種服務和管理系統;土地和住房的注冊登記系統等。
     (2)警察與公安系統:如出入境管理系統;罪犯管理系統;監獄管理系統;毒品管理系統;交通監測和管理系統,以及其它的公安管理系統等。
       (3)公共教育和文化系統:如電子人學管理系統;大中小學上網、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明查詢系統;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社區公共信息中心等。
       (4)醫療與保健系統:如醫院信息系統,包括網上掛號系統、遠程醫療系統、網上藥物銷售系統、器官移植信息中心、血液中心、醫療保險系統等。
       (5)環境保護和環境信息系統:如環保信息系統、氣象預報系統、地震監測系統等。
        由國家計委、國家教委和解放軍總參聯合開發的“綠網工程”是花錢少而社會效益巨大的一個典型例子。這個工程通過中國社會發展互聯網連接近1000個人跡罕至的解放軍邊疆哨所和老少邊窮地區,軍民結合,將黨中央的聲音和信息實時地送到戰士和居民中,在意識形態的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綠網工程”對部隊周邊村鎮的輻射效應說明,“信息先行”可能是西部大開發的一個新思路和新戰略。已經發出670萬張卡的上海社會保障卡系統是政府實現為居民服務一體化的典型例子。
        從政府自身建設出發的優先級設定,從這個角度出發,可以列舉以下幾類:
        (1)提高政府核心業務運行的有效性和效率:如國防、安全、情報系統,首腦機關(黨中央、國務院等)的各種監控系統,決策信息系統,公文流動管理系統,內部通信系統,信息與知識管理系統等。
        (2)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和反腐倡廉:如財務管理系統、人事管理系統、電子采購系統,政府工程招投標系統等。
        (3)政府信息資源的開發:如各種法律信息系統、政令信息系統、文件管理系統、檔案管理系統等。
         上面所列舉的僅僅是發展電子政務時從不同的角度可以考慮的一些系統和項目,而電子政務所可能覆蓋的政府業務范圍則遠比這里所列舉的要多得多。
        (四)以政府業務流為主線發展電子政務
        朱總理明確指出:“政府信息化的發展要與政府職能轉變相結合”。按照這個指導思想,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應該以政府的業務流為主線,而不是以政府的部門或地區為規劃電子政務發展的基礎。
        從國外的情況看,無論是中央政府各部門,還是地方政府,在電子政務的發展中均以政府的業務流為主線,一個一個地實現政府業務流的信息化,以避免固化或強化現有的政府結構,不利于通過信息化來實現政府的重構。
        以政府的業務流為主線就是像胡錦濤同志指示的那樣,“對廣大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經濟社會發展中遇到的瓶頸問題,如有可能通過采用計算機技術推動其解決,我們就應該下功夫切實加以推動。”根據輕重緩急將政府職能中帶有不變性的業務流一個一個地計算機化和網絡化,既滿足了政府的急需,又有利于政府的職能轉變和政府的重構。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李嵐清同志的指示:“我們首先強調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來加強政府的有效管理――使政府各項監管工作更加嚴密、有效”,對于確定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優先領域十分重要。
        以政府業務流為主線發展電子政務實際上就是利用信息技術給政府重新“梳一次辮子”。把那些最急需的政府業務流的“辮子”先梳出來。等到按照優先順序把“辮子”梳完了,一個電子政務的總體結構就出來了。那些沒有梳進“辮子”的業務流就是要轉變的政府職能;而那些沒有梳進“辮子”的部門就是要調整的政府機構。
        (五)以標準化和規范化的方法發展電子政務
        我國大大小小的政府機構數以萬計。如此巨大的電子政務建設規模,如果采用個體經濟的辦法任由部門各自開發自己的系統,不僅將浪費大量的資源和時間,搞重復建設,更由于缺乏標準化和規范化,政府之間、政府部門之間的各種系統勢必難以兼容,信息資源難以共享。這種“量體裁衣,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方法,已經為世界各國所摒棄。
        實際上,電子政務中包含許多的標準“零部件”,如人事、財務、計劃、公文、檔案、日程安排、國有資產、器材、圖書資料、考勤管理及政府同站等等,不下數十種。如果這些 “零部件”都規范化和標準化并由企業來開發,不僅可以節約大量的資源,軟件的先進性、質量、以及升級更新等都有可靠的保證:更重要的是,這些“零部件本身就可以形成和支持一個相當大的軟件產業。
        因此,規范化和標準化是發展電子政務的關鍵措施之一,為此首先要將電子政務的“零部件”規范化和標準化,而電子政務“零部件”規范化和標準化的關鍵則在于政府業務過程的規范化和數據模型的標準化。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電子政務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并不一定都需要通過行政命令來實現,有些可以通過技術政策來引導和推進,有些則可依賴于市場的作用,讓市場占有份額大的產品成為事實上的標準或規范。
        (六)建立政府和企業的伙伴關系
        建立政府與企業某種形式的伙伴關系有可能使雙方都從中受益。這方面,美國亞里桑那州提供了一個頗具啟發性的例子。這個州的交通局將全州的汽車駕駛執照的發放系統完全承包給了IBM公司,州政府不拿一分錢,從系統設計、硬、軟件的購買、系統的集成,直到系統建成后的運行和維護,一概由IBM負責,條件是IBM從每個駕駛執照的發放中收取一個美元,這個系統建成以前,居民到交通局辦駕照的平均等待時間是45分鐘,州政府為發放每一個駕照要付出6.6美元,系統建成以后,居民在網上辦駕照的平均時間是3分鐘,而州政府為發放每一個駕照所付的支出降至1.6美元。
        這個例子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政府信息系統的建設并不一定非要政府投資不可,不僅政府與企業的伙伴關系具有很大的潛力,居民也是電子政務的一個財源,設計得好,可以做到政府、企業、居民三贏;第二,政府和企業在電子政務的發展中各有自己的角色,政府的職責是完成法律賦予政府的職能,不是信息系統的開發,因此,在電子政務的發展中,政府的角色是準確地提出對信息系統的要求,實現對信息化的有效管理。系統開發的任務應該留給企業去做。如果每一個政府部門都建立一支隊伍搞本部門的系統開發,不但成果不能商品化,而且為內部人員非法修改系統和犯罪擔供了的機會。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