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政務微博;政治傳播;內容分析
根據2011年中國互聯網數據,目前我國網民數量已超過4.85億,微博注冊賬戶超過3億,網民平均每天的上網時間為150分鐘,其中41%的上網時間花在社交網絡上。2010年被定義為“中國微博元年”,微博的爆炸式增長在中國社會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其中最顯著的是2011年中國政務微博的大量涌現。微博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媒介在政府的大量使用被媒體視為我國政府對微博級數增長的快速反應。2011年也因此被定義為“中國政務微博元年”。
2011年12月我國發布首份政務微博年度報告。該報告顯示新浪政務微博用戶從2010年10月底的552個,顯著地增加到2011年10月底的18132個。其中,政府機構微博為9778個,個人公務人員微博8354個。我國政府機構和個人公務人員開始運用這個強大的互動平臺去自我宣傳,與公眾直接交流并摸索基于新平臺的社會管理模式。大量的學者開始研究政務微博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有的認為政務微博能最大限度確保“沉默的聲音”被聽見(祝華新,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網絡輿情》執行主編),有的認為政務微博正在改變政府和公眾的對話格局,微博問政倒逼政府轉型(汪玉凱,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但是,中國的政務微博剛剛起步是我們必須正視的現實,現在就界定政務微博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為時尚早。目前,更多的政務微博才開始學習如何在140個字的空間里更好地和公眾進行直接交流。“官話”,“套話”,“悍語”屢見不鮮,常常引起公眾的負面反饋。甚至還有些政務微博從開博后幾月不見更新。而如何和網民有效地交流特別是在一些敏感問題上的交流是大部分政府機構和公務人員的困惑。這個研究通過對六個微博案例的分析呈現我國政務微博一周內使用的“微生態”,并探究政務微博正在改變什么。由于時間和資源的局限性,這個研究不是一個宏觀層面上綜合全面的分析,而是分析了一周內在政務微博這個新平臺上政府和公眾直接對話,雙向交流,互動參與的現狀以及在我國政務微博未來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文獻回顧
“作為州長,參與到網絡社區中是我獲取公眾對政府工作和決策反饋意見的一種重要方式……Twitter是人們誠摯坦率地交流他們看法和思想的一種特殊途徑— 這些看法和思想是直接的、原始的,是24/7的,沒有經過任何過濾和加工”(AnnaBligh)。JGrant, Moon和Grant(2010)研究了澳大利亞政治家對Twitter的使用情況。他們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比較發現:雖然研究無法回答新交流平臺是拓寬還是限制了政治交流的的空間等廣泛問題,但是數據顯示了Twitter對政治家個人和思想潮流兩方面的影響。對于政治家個人而言,數據顯示Twitter強化而不是弱化了個人的影響力;同時Twitter也為小黨派提供了傳統媒體無法提供的與公眾交流的空間。另一方面,通過Twitter我們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人們在談論什么,人們在閱讀什么以及人們在網絡世界傳遞什么。“Twitter 為澳大利亞政界要人、記者和參與政治的公眾提供了一個平臺去連接并且決定政治討論”(JGrant,Moon,2010︰599)。Golbeck,Grimes and Rogers(2010)研究了Twitter在美國國會的使用情況。他們對國會成員發布的6000多條微博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國會成員主要使用Twitter發布信息,他們會鏈接到媒體對他們本人或者微博內容的報道,并在Twitter中公布他們的日常活動。他們(2010︰1612)認為Twitter在國會的使用中成為了自我提升的工具,而沒有增加國會或者立法程序的透明度;但是Twitter實現了國會成員和公眾之間的直接交流。
McKenna 和Pole(2008)對政治博客每天使用情況進行了研究,他們著重分析政治微博在日常的使用是是否集中在向讀者在發布信息、核查媒體信息、提高政治支持度和為慈善募集款項這四個突出的方面。他們對抽樣政治博客進行分析統計發現:發布信息是政治博客的核心部分;核對主流媒體信息,大部分博主會在博客中指出媒體報道中存在的錯誤和偏見;90%的博主會使用博客組織活動,例如組織支持者參加集會等;44%的博客提供慈善組織的鏈接(2008︰106)。
在國內,新浪首份政務微博年度報告呈現了我國政務微博的總體特征。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網絡輿情》執行主編祝華新、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等都對政務微博的影響進行了闡述。雖然學者們研究的側重點各不相同,但是他們普遍認為“Social Media”作為政治傳播與交流的新興平臺,尚處在起步階段,它可能給社會給來的深層次影響還需要時間來證明,同時也需要學術界更進一步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
“內容分析法是對傳播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的分析和描述的方法”。本文采用內容分析法對六個微博案例進行研究,并輔以一定的擴展研究。《2011年新浪政務微博報告》顯示大部分政務微博在2011年一季度注冊開博,經過一年的摸索,我國政務微博逐步走向成熟。因此在研究的時間范圍選定上,本研究選取“相對成熟時期”的2011年12月的第一周,以避免開博初期的“不穩定”和重大突發事件。根據《2011年新浪政務微博報告》,在2011年政府機構微博前十名中有4個屬于公安系統,3個屬于中央政府部門,2個屬于地方政府部門,還有1個屬于其他部門。在2011年公務人員微博前十名中,有4個屬于地方政府部門公務人員,2個屬于教育系統公務人員,2個屬于警務人員,還有2個屬于其他部門公務人員。相應地,本研究選取了“廣州公安”,“中國國際救援隊”和“成都發布”3個政府機構微博,以及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杜少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和公安部打拐辦主任陳士渠3個公務人員微博作為政務微博的分析對象。同時,本研究還對一些特殊案例進行了補充研究。
(二)研究類目
參考網絡媒體研究的相關文獻,本研究將研究內容進行了以下分類:1.發博時間;2.微博內容;3.多媒體運用。其中微博內容分為:政務性內容和非政務性內容分布;職務性內容和非職務性內容分布。
三、案例分析
(一)政府機構微博案例
1.中國國際救援隊。中國國際救援隊微博于2010年2月27日開博,在2011年政府機構微博排名中名列第二。中國國際救援隊經常參與國內外突發地震的搜救工作,該微博經常提供救援工作的實時報道。例如2010年青海玉樹發生地震,該微博從4月14日8︰46分開始,在災后搜救的“黃金72小時”里連續發布了成百條的微博。截止2011年12月23日,中國國際救援隊微博共發布微博3997條,粉絲數為1,268,599。在2011年12月第一周,中國國際救援隊微博共發布76條微博,獲得2153條轉發和976條評論,平均每條微博評論數為12.84。44.7%的微博內容用來同其他政府部門和粉絲進行互動。因為中國國際救援隊會在凌晨1︰00~5︰00之間更新微博,因此該微博被媒體評為“最辛苦”的微博(如圖1,2,3,表1所示)。一周內,中國國際救援隊微博的主要內容分布為:發布工作信息,宣傳工作成果;發布全國各地震監測站監測到的地震信息;普及防震減災知識以及逃生知識;組織微博有獎知識問答;參與社會熱點問題討論,例如對校車安全問題的討論;轉發公安部門網絡通緝微博;轉發尋找走失孩子微博;發布“歐冠”信息;回答網友提問;發布生活小貼士等。其中網絡語言及圖片的大量使用使整個微博平易近人,活潑生動,極大地拉近了和網民之間的距離。
2.“成都發布”。“成都發布”是成都市人民政府新聞工作辦公室于2010年6月30日開設的微博,在2011年機構微博排名中名列第5名。截止2011年12月23日,“成都發布”共發布4133條微博,擁有2279954名粉絲。“成都發布”的自我定位是“及時給朋友們提供有關成都的各類信息”。該微博將內容進行了分類,主要分為新聞信息和生活服務兩大類。 新聞信息類別又下設“成都新聞”,“投資成都”,“住在成都”,“文化成都”“成都百鎮”,“國內關注”等子版塊。生活服務類別下設 “成都氣象”,“心靈雞湯”等子欄目。在12月的第一周,“成都發布”共發布134條微博,獲得9,465條轉發和2,642條評論,平均每條微博的評論數位19.72 條,互動率為14.18%(見圖4,5,6,表2)。一周內,“成都發布”的主要內容分布為:發布工作信息,宣傳工作成果;發布重要事項通知,例如發布道路維護整治通知,高速路封閉施工通知,居民繳納醫療保險通知;解讀天府新區規劃;提供成都的各類信息,例如各種出行交通提示,演出預告;微博營銷“成都百鎮”;提供創業咨詢;回答網民提問,例如回答網民關于成都地鐵建設的問題;轉發網友微博與網友互動,例如轉發網友拍的“紅月亮”圖片;提供成都天氣預報。該微博大量使用當地方言和網絡語言,極大的拉近了與當地公眾的距離,極大地提高了微博的親和力。例如,“好吃又好耍!”,“有木有”,“有啥子創業困惑,在微博里找@成都共青團,發條私信問一哈”,“各位,羽絨服穿起,羊肉湯整起”等等。其中12月5日發布的“天府新區規劃解釋”微博,激起了網民的熱烈討論,共獲得1145條轉發和167條評論。
2.“成都發布”。“成都發布”是成都市人民政府新聞工作辦公室于2010年6月30日開設的微博,在2011年機構微博排名中名列第5名。截止2011年12月23日,“成都發布”共發布4133條微博,擁有2279954名粉絲。“成都發布”的自我定位是“及時給朋友們提供有關成都的各類信息”。該微博將內容進行了分類,主要分為新聞信息和生活服務兩大類。 新聞信息類別又下設“成都新聞”,“投資成都”,“住在成都”,“文化成都”“成都百鎮”,“國內關注”等子版塊。生活服務類別下設 “成都氣象”,“心靈雞湯”等子欄目。在12月的第一周,“成都發布”共發布134條微博,獲得9,465條轉發和2,642條評論,平均每條微博的評論數位19.72 條,互動率為14.18%(見圖4,5,6,表2)。一周內,“成都發布”的主要內容分布為:發布工作信息,宣傳工作成果;發布重要事項通知,例如發布道路維護整治通知,高速路封閉施工通知,居民繳納醫療保險通知;解讀天府新區規劃;提供成都的各類信息,例如各種出行交通提示,演出預告;微博營銷“成都百鎮”;提供創業咨詢;回答網民提問,例如回答網民關于成都地鐵建設的問題;轉發網友微博與網友互動,例如轉發網友拍的“紅月亮”圖片;提供成都天氣預報。該微博大量使用當地方言和網絡語言,極大的拉近了與當地公眾的距離,極大地提高了微博的親和力。例如,“好吃又好耍!”,“有木有”,“有啥子創業困惑,在微博里找@成都共青團,發條私信問一哈”,“各位,羽絨服穿起,羊肉湯整起”等等。其中12月5日發布的“天府新區規劃解釋”微博,激起了網民的熱烈討論,共獲得1145條轉發和167條評論。
3.“廣州公安”。“廣州公安”是廣州市公安局的官方微博,于2010年4月29日注冊成為新浪微博用戶。截止2011年12月23日,“廣州公安”共發布微博5918條,擁有粉絲1070661名,被媒體評為“最勤奮”的微博。“廣州公安”在首頁發布了舉報違法犯罪線索的集中方法包括網絡舉報方法。在12月的第一周,“廣州公安”共發布92條微博,獲得5970 條轉發和1392條評論,平均每條微博的評論數位15.13 條,互動率為25%(見圖7,8,9,表3)。一周內,“廣州公安”的主要內容分布為:發布工作信息,宣傳工作成果;發布通告;普及防盜防騙,安全駕駛知識;案例通報,輕微交通事故通報;網絡通緝;網絡辟謠;消防小知識普及知識問答;與其他公安部門和網友互動;發現網絡警情,及時出警。
2.陳士渠的微博。公安部打拐辦主任陳士渠于2010年12月12日開博,在2011年個人微博評比中排第3名。截止2011年12月23日,他一共發布1940條微博,擁有1251186名粉絲。陳士渠微博整體呈現比較嚴肅的風格,這與微博內容有關。在12月的第一周,他一共發布了70條微博,獲得4496條轉發和2519條評論,平均每條微博有35.99條評論,互動率為77.14%(見圖13,14,15,表5)。一周內,陳士渠個人微博主要內容分布為:發布工作信息,宣傳工作成果;案例通報;網絡通緝;轉發媒體、地方公安局、其他政府部門微博,宣傳工作的同時,對參與打拐工作的部門和個人表示感謝。例如,12月6日,他先后轉發了隨警采訪的新華社攝影記者姚大偉的微博報道內容,宣傳打拐工作的同時,分別對參與行動的記者、干警、民政部門表示了感謝,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利用“微訪談”回答網友問題;及時回復網友微博報案等。“已部署核查”成為該微博鮮明的個性標簽,陳士渠對網友微博報案和反應的情況都會在最短的時間給予回復,極高的工作效率和負責的工作態度贏得了網民的認同。
3.“巴松狼王”。“巴松狼王”是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杜少中的微博,注冊于2011年1月1日。截止2011年12月23日,杜少中共發布了642條微博,擁有166632名粉絲。在12月的第一周,他一共發布了23條微博,獲得683條轉發和669條評論,平均每條微博獲得29.09條評論,互動率為73.91%。杜少中被媒體評為“與網友的溝通沉著坦誠”(見圖16,17,18,表6)。一周內,杜少中個人微博主要內容分布為:發布工作信息;回復關于“PM2.5”的質疑;與網民互動討論關于減少機動車污染問題;對即將出臺的標準微博征求網民意見,例如發布《北京市第五階段車用汽柴油地方標準》征求意見稿征求網民意見;發表個人對微博、工作等的看法。
四、政務微博正在改變什么
政務微博正在改變信息傳播方式。長久以來,公眾都是通過傳統媒體“聆聽”來自政府的信息。這種傳統的“一對多”的大眾媒體傳播模式使得公眾處于被動的‘聆聽’的角色,公眾與政府部門以及公務人員之間沒有對話和互動的渠道。而政務微博提供了讓公眾直接對話政府的機會,實現了“點對點”和“多對多”的傳播模式。2010年12月5日11時51分,“成都發布”發博對天府新區規劃進行解釋,激起了網民的熱烈討論。1145個轉發和167個評論說明了公眾對于該信息的極大關注:支持者認為該規劃“成都有個美好的未來”、“成都市區的交通和配套壓力會減輕不少”、“希望成都的明天更美好”,而反對者認為該規劃“烏托邦!希望干點實事”、“政績工程”、“占了不少良田啊!”,還有一些“收,跟蹤研究”、“mark一下”等中立跟帖。雖然政務微博在拓寬政務信息的傳播渠道方面開了一個好頭,但是這個新的信息傳播平臺所帶來的改變無論對政府還是公眾來講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六個微博中的每條微博的平均評論量還不到36條,與龐大的粉絲數和網民人數相比,中國政務微博對政治傳播的影響剛剛開始。
政務微博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政府“納言”的渠道。政府和公務人員通過‘聆聽’微博上不同的聲音增加了對公眾需求的了解,并據此及時調整相關政策,使政策制定更合理的同時,促進了政府和公眾之間的相互理解。公眾參與政務微博交流對相關政策制定產生影響,會使公眾確信自己的參與是有效的,這不僅會提升公眾對參與度,而且會極大地提升公眾對政策的認同度。政務微博正在成為政府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上面的分析數據清晰地顯示,大部分政務微博的發布時間集中于8︰00至18︰00,這也是政府部門的正常工作時間。發布微博和與網民互動,掌握網絡輿情已成為政府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政府部門和公務人員利用微博宣傳工作成果、提供社會服務、通知重要事項、搜集線索、辟謠等,將政府職能拓展到網絡空間,形成一個新的“開放的政府”:即所謂的“電子政府”。“電子政府”正逐步成為政府的有機組成部分,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2011年在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的工作中,公安部門通過微博已經取得1500多個有效線索,極大地促進了工作的開展。政務微博提升了政府部門尤其是地方政府部門和公務人員的社會影響力。英國政府在政務微博使用指南中指出政務微博使用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使政府成為網絡空間的‘輿論領袖’,并增加政府公信力和可見度。中國目前擁有近5億網民,18~27歲的年輕網民每天上網時間超過5個小時。排名第一的“外交小靈通”——外交部官方微博,擁有851,023個粉絲,同時這些粉絲由擁有201561264個粉絲。這就是說,外教小靈通實際上擁有201561264的受眾群。政府部門正前所未有地直接面對最廣大地公眾,如果有效地運用政務微博將會加大地提升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和公務人員的影響力,形成實質上的“輿論領袖”。
微博創建了公眾參政議政的新途徑,公眾可以更多的參與到政策制定過程中。從“巴松狼王”發布的《北京市第五階段車用汽柴油地方標準》網絡征求意見微博到朱永新微博發起的“你認為2011年最重要的教育事件”的問題調查,都為網民提供了參政議政的平臺。但是這只是公眾參與政務決策的開始。以杜少中微博的《北京市第五階段車用汽柴油地方標準》網絡征求意見為例,27個評論中大部分都是 “支持”、“我不知道”等等無意義的回復,沒有針對標準的實質性意見。
政務微博帶來了政府部門和公務人員從語態到心態的改變。正如人民日報所說,政務微博正在學習如何更好的與網民進行交談。雖然一些政務微博中的“官話”,“套話”,“悍語”的問題時有發生,但是大部分政務微博正在使用更加口語化、網絡化的語言。“童鞋”、“親”等經典網絡用詞已成為部分政務微博的習慣用語。官博開始拋開“官威”同網民平等對話。而更重要地是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部門和公務人員對待網民和公眾心態的轉變。政務微博為公務人員和公眾提供了發表不同意見的平臺,有助于釋放社會焦慮。“中一在線”是海寧司法局局長金中一的微博,他在一篇博文中提出“全國性的創建文明城市、衛生城市運動應當叫停了! 不是很文明的人在用不文明的手段創建#文明城市#,留給后人恥笑”, 表達了他對全國性創建文明衛生城市的不同意見。同時,批評性評論也開始成為政務微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政府也開始學著用更加誠懇的態度來面對公眾的批評性言論。政務微博提供了問政的平臺。公眾通過政務微博這個平臺監督政府和官員個人,提升政府和公務人員的責任感。云南省紅河州州委宣傳部長伍皓的微博——“紅河微語”在2011年個人政務微博評比中排名第一。他在微博中公布了2011年度個人工作報告以供公眾監督。政委微博將政務機構和公務人員更多地曝光在網民的視線中,接受更多地質疑和批評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政府和公務人員自覺不自覺地進行改進和改良。
政務微博在處理突發事件和應對網絡輿情中,發揮了無法替代的作用。上海地鐵事件和四川會理縣的PS事件處理中,微博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微博為政府處理突發事件提供了有效的“緩沖地帶”。
五、政務微博未來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受傳統文化影響,我國公眾長久以來習慣了“聽”而不是“說”。體現在微博空間,就是粉絲數和轉發跟帖數之間的巨大差距。因此如何讓更多的公眾更好地參與到網絡政治交流中是政務微博未來發展中需要考慮的問題。政務微博雖然提供了政府和公眾之間直接交流的平臺,但是就如文中分析提到的,究竟有多少交流是有實際意義的?如何開展有實際意義的交流讓微博問政、微博參政議政不流于形式,是政務微博未來發展中需要考慮的問題,政務微博增加了政府的外延度和透明度。“外延度”是政府告訴公眾它想告訴的,而‘透明度’是政府提供公眾本身想知道的。在政治交流過程中,外延度和透明度是無法嚴格區分的,他們都不同程度地加強了政府的責任感。但是如何測定什么是公眾想知道的,從而有效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將是政務微博發展的重要問題。
2011年,中國政務微博剛剛起步,大量的政府機構和公務人員對微博在發布政務信息,提供社會服務,創新社會管理模式,直接與公眾交流互動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政務微博正在改變中國社會的政治傳播模式,在改變政府和公眾之間的對話格局,但是政府如何學會聆聽并發現公眾的真正需求,如何開展有實際意義的交流從而使更多的民眾參與到對話中來是政務微博未來發展中主要的三個問題。面對微博這個新的傳播互動平臺,無論是政府、公務人員還是普通民眾都需要學習。
(作者簡介:唐柳晴,謝菲爾德大學國際新聞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國際新聞和國際政治傳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