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稱“微博問政”的要義是平等互動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13-06-19

    隨著網絡技術的蓬勃發展,微博正在成為我們公共生活中的一部分。“智慧凝聚力量,圍觀改變中國”,微博問政不僅改善著中國的政治生態,也在考驗著政府官員的執政情商和治理能力。

    微博正在改變中國公共輿論的結構,微博問政的出現打破了政府與媒體議程設置一統天下的局面。過去公共議程或者熱點話題均由精英和記者設定,民眾只關心各自的問題,如今“每一個人都可能是通訊社”、“每一個人都可能是記者”,這種“市民記者”往往成為了公共話題的設置者。它聚焦公眾所關心的熱點、難點、疑點,把某些“被遮蔽”的東西從無數客觀事實中“打撈”出來,把潛在的經濟社會問題披露出來,直指公共政策議程的“核心”。同時,公眾的參與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與拓展,超越了傳統媒體信息制作者和傳播者對內容的壟斷,直接介入到公共事務和決策過程。

    政務微博搭建了官民溝通的新平臺,擴展了政府聽取民意的渠道,公民通過微博提出民意訴求、闡發政策理解、提出不同意見、表明自身立場。官員通過微博,也能傾聽更廣泛和更真實的民意,可以更為便捷地了解到當前社會的輿論焦點、熱點、情緒傾向,把握社會發展變化的特點和方向,從而制定有效的措施去解決和應對問題。事實上,微博已被不少國家的領導人所重視,美國總統奧巴馬、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智利總統皮涅拉,都開通了微博。微博成了他們宣揚黨派理念、民生政策、外交事務的揚聲器,成了收集信息、答疑解惑、引導輿論的校音器。

    需要明白的是,政務微博不單單是一個信息傳播渠道,更應是一個溝通互動平臺。反觀當前許多地方和部門的政務微博,更多的還是充當信息發布平臺,發布的信息實際上只是部門網站信息的“二次翻版”,而在與網民互動及解決具體問題方面,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不少網民對網絡問政的真正效果持懷疑態度。

    人民網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回答“您相信官員通過網絡回復的問題能夠得到解決嗎”時,選擇“不知道”的占51%,選擇“不相信”的占21%,而選擇“相信”的僅占15%。究其根源,不僅因為“淺層次政治溝通”忽略了官民互動的重要意義,還在于微博問政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博主的主動性、積極性,而作為博主的政府機構和公務人員對網絡問政心存恐懼,執網能力不足,難以照顧到不同利益需求。

    微博問政,“問”的是社情民意,“考”的是政府官員,核心在于平等溝通、坦誠互動。因為網民的拍磚質疑而患上“網絡恐懼癥”,不愿意上網或者消極回避,已經與現代政府的要求格格不入。可行的辦法是,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尊重網民,相信網民,理解網民,依靠網民。積極面對問題,坦率表達真相,避免因某種事件而產生不當語言或行為的“病毒式”擴散。對于一些網絡謠言,要及時公布真相,積極回應,不能遮遮掩掩、含糊其辭、將錯就錯,否則將會此地無銀、欲蓋彌彰、貽害無窮。

    當然,面對紛繁復雜的原生態網絡民意,政府決策也需要去偽存真,不能聽憑網絡的“一家之言”,只有實地調研才有發言權,做到兼聽則明,確保決策的科學性、準確性。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