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走有中國特色的信息化道路
——中國信息協會“信息化發展戰略高層論壇”綜述
中國信息協會在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期間舉辦的“信息化發展戰略高層論壇”,得到國家發改委、國務院信息辦領導的大力支持,有關部委領導,協會會員單位、國內外部分大型IT企業的代表近260人參加了會議。
本次論壇主題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國務院信息辦副主任楊學山、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周宏仁、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分別以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有中國特色信息化道路”為主題發表了演講。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胡小明,特約副會長高新民,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處長吳鈺,上海市信息協會、寧波市信息協會、大唐電信科技產業集團、東軟軟件股份有限公司、IBM國際商業機器中國有限公司的代表先后在大會發言。
領導和專家通過演講和提交的論文,論述了信息革命帶來的巨大變化,探討了中國特色信息化道路的內涵,提出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戰略和對策,具有前瞻性和現實性。此次論壇的舉辦,加強了政府、企業、中介機構之間的相互交流,受到廣大會員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代表們反映,這次論壇政府領導親自登臺,嘉賓層次高,戰略思考高屋建瓴,理論分析求實創新,工作措施具體詳實,清晰描述了我國信息化發展的主線,是一次有權威、理性、務實的論壇。
一、抓住機遇立足國情 走有中國特色的信息化道路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我國產業化升級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關鍵環節。信息化沒有一定的典型模式,沒有兩個國家可以走同樣的道路。由于各國社會發展不平衡,社會和文化的變革并不同時發生,所以,世界各國沒有相同的信息化道路。國內對理解信息化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異,有的認為信息化是在各個領域廣泛使用信息技術;有的人認為信息化就等于電子政務加電子商務加電子社區;還有的人認為信息化就是網絡加計算機。
1.什么是信息化
信息化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生產體系的組織結構和經濟結構進行全面的改造,使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社會、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和需求,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所以,信息化實際上是要推動整個社會轉型的過程,從工業社會轉向信息社會。信息化不是目的,信息化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產業革命的過程。
2.什么是中國特色的信息化道路
中國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就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解決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經濟與社會轉型中的重大問題的道路。也就是說,中國特色的信息化道路關鍵是促進中國經濟和社會兩大難題的解決。一是要用信息化手段促進二元經濟結構和“三農”問題的解決,要加快發展農村信息化,實現普遍服務,讓農民同樣享受信息化帶來的好處;二是要用信息化手段促進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與升級,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所以,信息化不是簡單的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問題,信息化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應該說任重而道遠,是覆蓋信息化全局的戰略舉措。
3.國家信息化的目標和任務
從覆蓋現代化戰略全局觀點看,國家信息化的戰略需要認真設計。設計得好,不僅可以加快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而且可以為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所面臨的很多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解決方案,使我國經濟與社會轉型過程成為一個可觀的和可控的過程。經濟和社會的轉型變化是巨大而深刻的,如果要想駕馭它,首先必須是可觀察的,必須能看得到,能清楚掌握情況。要可觀,恰恰要依靠信息化。沒有信息化手段就不可能使整個經濟和社會轉型做到可觀察。另外,信息化過程必須是可控的,在這樣一個痛苦的過程中,國家必須能夠駕馭它,必須能夠控制它。不能因某些經濟社會矛盾的爆發,使整個社會的發展失去穩定性,失去控制。從我國的現狀看,從覆蓋現代化戰略全局看,信息化目標是非常清楚的。它的長遠目標就是要實現中國的跨躍式發展,使中國能夠順利地走進信息社會,像世界現在許多國家所追逐的那樣。國家信息化的近期目標就是要解決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各種緊迫的困難的問題,為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回顧工業革命的歷程,我國的信息化應該包括四個方面:第一,要實現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和產業升級;第二,要建立能夠支撐信息化的新的產業體系;第三,必須要掌握信息化的核心科學技術,在信息時代不掌握核心的現代信息科學技術,不可能有我們國家的信息產業體系。我們國家也不可能成為一個信息社會的世界強國,國家信息化也沒有可持續性。長期買進是買不起的;第四,在政治、經濟、社會、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普及信息化的應用,支持經濟社會轉型平穩和諧的實現。
二、領會科學發展觀內涵 推進信息化重點工作
胡錦濤總書記在2004年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特別指出,科學發展觀是世界觀,方法論,對我們黨領導經濟工作具有長期的指導意義,是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僅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通過信息化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把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的改革。只有經濟、政治、文化同步發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發展,才能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和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各個環節的建設、各個方面協調發展。
可持續發展,就是要通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又一代人的永續發展。在推進信息化的進程中,頭一件事就是要把可持續發展做好。因為現在使用的很多信息化硬件、軟件,包括它的制造業最終帶來的物質消耗,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社會影響還沒有引起大家的廣泛重視,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像十六屆四中全會所講的,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在信息化建設的開始就要把循環經濟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
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信息化,必須切實作好以下幾項工作。
把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作為信息化建設的關鍵。通過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使我國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傳統產業發生重要的轉機,切實做到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把加快農業信息化作為推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要進一步整合各涉農問題的網絡系統、信息資源和科技服務體系,形成比較完善的、系統的信息網絡。采用簡易計算機、電話、廣播電視等多種終端,解決農村信息“最后一公里”問題,實現信息進村入戶,使農民及時、便捷、經濟、準確地獲得農業生產信息、政策信息、市場信息和發展信息。
把改善公共服務作為電子政務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一個重點是積極利用信息技術為衛生、公安、公用基礎設施等社會管理部門和各地方建立公共應急反應機制,在應急情況下做到第一反應,第一到達,第一最后完成,這樣才能增強政府管理公共事務和全社會抗御各種災害的能力。
把推進企業信息化,發展電子商務作為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徑。要著力推動信用體系、支付手段、安全認證、物流配送等關鍵環節的建設,完善電子商務發展和互聯網消費環境。
把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作為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重點是加強政府信息資源的公開和共享,推動公益性信息資源的利用,促進經營性信息資源的市場化開發,培育和繁榮信息內容市場,促進信息服務業發展。
把加強規劃指導,創造良好環境作為政府推進信息化工作的著力點。要按照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要求,加強統籌協調。要適應東中西部優勢互補、城市農村協調發展的要求,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資源條件的差異,結合各自特點,發揮比較優勢,優化資源配置。
三、準確判斷信息化發展 正確處理好四個關系
2005年是我國實施“十五”信息化專項規劃最后一年,也是承接 “十一五”信息化規劃關鍵一年。國家發改委目前正在組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十一五”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對我國信息化發展作出基本判斷,正確處理好四個關系十分重要。
1.我國信息化發展的基本判斷
編制《“十一五”規劃》應與《“十五”規劃》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可作出如
下基本判斷:
一是政府信息化的發展將由局部轉向全局。目前,我國的信息化從局部性向全局性轉化的時機已經基本成熟,一些重要業務系統的建設已經初具規模,一些業務系統正在實踐中逐步修正和完善。各級政府辦公自動化系統也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所以向業務協同模式轉移的時機已經基本成熟。由于國家管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以及政府體制改革的需要,有些方面可能要加快轉移步伐。
二是信息化工作將由分散轉向集中。《“十五”信息化規劃》對國家的整個重點行業領域的信息化工作已經有一個全面的安排,它為整個信息化工作開創了一個非常好的局面,也調動了各方參與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到“十一五”,隨著新的五年信息化規劃的實施,整個信息化將向效益最突出、條件最成熟的方向轉移,特別是要通過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電子社區等形式來凝聚、形成較為完整的相互呼應和互為動力的這樣一種信息化發展的整體思路。
三是信息化的主要任務將從設施系統建設轉向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問題,是“十一五”與“十五”信息化規劃的不同之處。最近兩辦頒發了《關于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見》(34號文件),“十一五”期間,信息化的工作重點由設施系統的建設轉向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2.正確處理好四個關系
《“十一五”信息化規劃》,要正確處理好四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正確處理好信息化建設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關系。信息化建設,特別是重要業務系統的建設、基礎設施的建設、網絡的建設,應該是整個信息化工作的基礎。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應該是整個信息化工作的核心。
二是正確處理好信息化與信息產業發展的關系。信息化要帶動信息產業的發展,信息產業的發展也要支持信息化建設。從國家電子政務建設一些重要業務系統,如金融、鐵路、電力這些信息化特點比較突出的系統,采用國產化裝備和國內軟件服務的調研情況看,目前把信息化與國內信息產業發展相關聯起來的工作做得還很不夠。所以,《“十一五”信息化規劃》需要認真研究我國的信息化建設如何帶動信息產業的發展,信息產業的發展如何支撐國家信息化建設健康發展的問題。
三是正確處理好信息化與信息安全的關系。信息化和信息安全的關系簡單講,一是統籌考慮不可偏廢;二是互為依托。實際上在信息化的過程中,網絡空間形成了一種新的關系,同時也就帶來網絡空間的安全問題。這些安全問題解決不好,信息化工作也就做不好。應該樹立這樣一種觀念:信息安全問題也是公共安全問題,在進行信息化建設的同時就應該考慮安全系統的建設。
四是正確處理好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和社區信息化的關系。從共性入手,提出共用的政策和環境;從個性出發采取不同的支持手段,促進它們的發展,將是《“十一五”規劃》中一個重要議題。
四、改善環境協調互動 推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
與經濟可持續發展一樣,信息化也有一個可持續發展問題。搞得不好,信息化就面臨不可持續,或者說有起伏,實際上現在小的波動經常出現。
1.什么是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信息化發展一定要低成本、高效益(包括社會效益)。中國的信息化應該在中國的資源,包括財政能夠支撐的情況下發展,也包括企業能夠拿出多少資金來搞信息化,追求成本低,效益明顯的發展模式。
二是信息化發展離不開市場環境、政治環境,法律環境、制度環境的建設。信息化必須與制度、環境建設相協調。
三是信息化要求人的素質要提高。作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在二元經濟結構的條件下,人的素質差別很大,信息化的最終目標是提高人的素質,同時信息化本身的發展又受到客觀環境的制約。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強調資源、能源、環境和人的協調發展,信息化更是能體現以人為本。但當前社會存在經濟發展相對較快,社會服務等很多方面相對滯后,城鄉差距、東西部差距繼續擴大等不協調的問題,為此,要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用信息化的手段改變和縮小這種不協調的狀況。歸根結底要把不斷提高人口素質作為國策抓住不放。
2.為什么強調可持續發展?
十幾年來,我國信息化的實踐表明,無論是電子政務、電子商務、企業信息化,以及其它社會信息化項目,成本/效益比都比較低。很多信息化項目投入很大,效果不十分明顯,甚至是完全失敗的。這種高成本、低效益的信息化項目是不可能持續的。國外信息化項目失敗的也很多,說明這個問題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但我國比其他國家更突出。所以,我們更應強調注重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
在推進信息化過程中,環境條件是信息化發展的制約因素,但環境條件又不是信息化本身所能解決的問題,也不是把信息技術、信息網絡建設好就能解決的,它受非信息化因素的制約,而改善非信息化因素需要時間和條件。所以,要努力改善推進信息化的環境條件。
信息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命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其中,信息技術本身需要逐漸完善,需要更易用、更便宜、更融合的信息技術和設備。國際專家認為,信息化失敗率高是信息技術復雜,產品價格昂貴。所以,信息技術本身進一步完善是國際共識。如果計算機、網絡技術能夠做到公用事業型的模式,像打開水龍頭,像按電燈開關那樣,按需使用信息產品和網絡,這個技術就真正成熟了。通信網絡、計算機網絡、網格技術、電視網絡的融合是將來信息化的發展戰略目標,這個過程不是三、五年所能完成的,信息化的風險與信息技術本身的難度有關,從信息化發展戰略目標上看,信息化是一個長期發展過程。信息化推進的速度主要取決于驅動力強度和環境適宜度。驅動力包括技術、政治和經濟上的驅動力,只有三個驅動力形成合力,信息化才能到位。僅有驅動力,沒有環境的改善,效果也是非常有限的。另外信息化推進的成效還取決于人的接受能力。總的對策是既要積極推動,又切忌急功近利。 (中國信息協會姜錫山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