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政務不被公眾熟悉 推行過程面臨諸多問題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05-11-07

    1999年1月22日,由中國電信總局和國家經貿委經濟信息中心主辦、聯合40多家部委(辦、局)信息主管部門共同倡議發起的“政府上網工程啟動大會”在北京舉行,從而拉開了1999“政府上網年”的序幕。該工程自啟動以來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新聞媒體的廣泛響應,迄今為止,“政府上網工程”的發起單位已增至60多家,以gov.cn為域名的政府網站從最初的145個已經發展到目前的2972個,其中部委級站點占10%,省級站點占26%,市級站點占30%,縣以及縣級以下的虛擬主機形式站點占34%,從而掀起了政府信息化、電子化的高潮。我國實施政府上網工程的最根本、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推行電子政務。電子政務的根本目標是實現由傳統政府的管理職能向現代政府的管理服務職能的轉變。在現代網絡社會,傳統政府的管理職能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社會越來越需要政府的咨詢服務和政策指導,公眾越來越渴望通過信息化的政府獲取快捷、方便、自主的服務。可以說,信息社會的管理便意味著服務。政府只有適時地調整自身的職能、盡快向新型管理服務職能轉變,才能夠順應社會的呼喚、滿足公眾的需求。電子政務的實施正是要以此為目標,將一個廉潔、高效、高水平服務、高水平決策的全新政府形象展現在廣大公眾面前。

        近一段時間以來,電子政務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從政府到公眾、媒體到企業,大家都在談論電子政務,期盼電子政務,推動電子政務。但也不可否認,另一方面,很多人并不了解什么是電子政務,它究竟能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怎樣的改變,而我國電子政務的現狀又是如何呢?日前,eDataPower在線調查向廣大的會員發布了相關的調查問卷,從調查結果綜合來看,多數人對電子政務的概念不太熟悉,最主要的理解是電子政務只是政府為市民提供網上服務的窗口,這與我國電子政務尚處在起步階段有較大的關系,還不能完全構建電子政府,因而很難得到大家的認知和準確的理解。多數人認為影響電子政務應用的主要原因是宣傳跟不上,建成的應用項目或發展滯后或與用戶的需要脫節。在電子政務近期可以達到的效果的調查中,多數人認為將會增加透明度,促進廉政建設,克服官僚主義作風;增進公眾參與,建立公眾對政府的信任。
          
    在單項的調查結果中,42.5%的受訪者知道電子政務的概念,24%的受訪者不知道,而有30.3%的受訪者則認為電子政務是一個時髦概念,“和電子商務差不多”;僅有3.2%的受訪者非常熟悉電子政務的概念。從中可以看出,大多數的受訪者并不是很熟悉電子政務這個概念,這一方面說明了電子政務在中國尚屬于新生事物,發展的歷史并不長,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公眾對于電子政務的熱情不高,電子政務尚未占據公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電子政務對公眾的含義的問題上,46.2%的人受訪者理解為政府為市民提供網上服務窗口,21%的受訪者理解為政府辦公無紙化,20.2%的受訪者理解為政府行政管理網絡化,8.4%的受訪者理解為電子政府,剩余的4.2%的受訪者則回答不清楚。從調查結果來看,將電子政務理解為政府為市民提供網上服務窗口的居多,這也充分體現了公眾渴求通過電子政務獲取快捷、方便、自主的服務,這也是推行電子政務的目標之一。推行電子政務,也就是推進政府在管理體制、管理觀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轉變,切切實實實現政府職能向宏觀調控、社會服務、公共管理和市場監督的轉換。簡單地說是政府構建電子政府的過程。相對來說,多數受訪者對電子政務的理解不夠深刻,但對于公眾層面來說,他們最需要也是最迫切地要看到的是政府能給予他們的服務,推行電子政務,不管是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也好、管理體制的轉變也好,最最主要的目的是能更好地服務于公眾。 

    在北京、上海、廣東三地的受訪者中,將電子政務理解為政府為市民提供網上服務窗口的分別達到了56.4%、50%、40.5%,充分說明了人們對于電子政務的那種潛意識的理解。北京的受訪者將電子政務理解為政府辦公無紙化和政府行政管理網絡化的比例比上海、廣東兩地高,上海有10%的受訪者將電子政務理解為電子政府,比廣東(7.7%)、北京(5.4%)略高。從調查結果來看,北京的公眾對電子政務的理解比上海和廣東的公眾更為深入,這也間接顯現出了三地電子政務的發展水平,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在推行電子政務的道路上更具優勢。

    在論及電子政務與電子商務的關系時,受訪者均發表了各自的看法,46.8%的受訪者認為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的發展應齊頭并進,27.2%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先發展電子政務,然后再發展電子商務,24.2%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先發展電子商務,然后再發展電子政務,1.8%的受訪者選擇了其它。多數受訪者認為這不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不存在先發展電子政務后發展電子商務或先發展電子商務后發展電子政務。電子政務的不斷推進有利于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而電子商務可以為電子政務提供更多的經驗和發展思路,兩者的共同發展有利于促進我國的信息化建設。

     在問到推行電子政務的最主要目的時,36.1%的受訪者選擇了為廣大市民與各類企事業組織提供便民的公共服務;31.3%的受訪者選擇了注重市場監管與社會管理,以信息化帶動政務活動的法制化;20.5%的受訪者選擇了提高政府機關的辦事效率;有11.2%的受訪者選擇了應信息化的時代要求,樹立現代政府的新形象。從調查結果來看,選擇“樹立現代政府新形象”的受訪者不到一成,推行電子政務的主要目的是要將一個廉潔、高效、高水平服務、高水平決策的全新政府形象展現在廣大公眾面前,而廉潔、高效、高水平服務是“全新政府新形象”的內容,這說明公眾對電子政務的認識仍然不夠具體。

    在電子政務目前的發展狀況方面,受訪者所了解的情況各不相同。25.4%的受訪者認為全國由電子政務引起的政務變革尚處在技術應用階段,即信息網絡技術應用,尚未帶來政務管理的改變;33.1%的受訪者認為處在管理信息化階段,即技術應用帶來管理信息化,但尚未引起政務流程重組;20.6%的受訪者認為處在扁平服務階段,即電子政務帶來行政組織扁平化和流程重組,但尚未引起政治改革;10.8%的受訪者認為處在電子民主階段,即電子政務帶來程序與內容的民主化;5.2%的受訪者認為處在全面響應階段,實現了全方位全天候的電子政府;另有5%的人則不清楚。從調查結果來看,受訪者所了解到的情況以電子政務引起的政務變革處在管理信息化階段的居多,即完成了技術應用,正在實現管理信息化,待進行政務流程重組。雖然多數人認為是進入到了管理信息化階段,但也有25.4%的數據表明,我國仍未完成電子政務的技術應用階段,距全面實現全面響應階段尚有漫長的路要走,這一現狀在對受訪者所在地/單位由電子政務引起的政務變革目前所處階段一問的調查結果中更為顯現。有15.6%的受訪者回答了尚未起步,而回答處在技術應用階段的比例占到了26.4%,比回答處在管理信息化階段的高了0.4個百分點,比回答處在扁平報務階段的高了9個百分點,比回答處在電子民主階段的高了20.2個百分點,比回答全面響應階段的高了23.8個百分點。回答尚未起步和處在技術應用階段的受訪人群比例高達42%,從中可以看到,地方和單位的電子政務發展狀況更加不理想。這一現象應當引起推行電子政務的改革者和管理機構的思考,而地方和單位的相應的領導層和決策層也應當引起重視,而公眾應當增強主人翁意識,主動參與到電子政務的變革中來。

    在對北京、上海、廣東三地的調查中,廣東有14.3%的受訪者回答了電子政務尚未起步,北京次之(7.3%),上海最低(6.5%);而回答電子政務處在技術應用階段的,廣東最高(28.6%),上海次之(21.7%),北京居后(19.5%);回答電子政務處在管理信息化階段的,北京最高(31.7%),上海隨其后(26.1%),廣東最低(20%);回答電子政務處在扁平服務階段的,北京最高(24.4%),上海次之(23.9%),廣東居后(11.4%);回答處在電子民主階段的,廣東最高(14.3%),但沒人回答處在全面響應階段,上海的這一回答最高(8.7%),北京次之(4.9%);而回答不清楚的,廣東高達11.4%,而北京只有4.9%。綜上可以看出,北京的電子政務發展水平高于上海和廣東兩地,而廣東的電子政務的發展水平則最低。

    因為電子政務在我國的歷史并不長,在發展的道路上難免會碰到許許多多的問題。在對受訪者所在地/單位電子政務應用的主要問題的調查中,35.6%的受訪者認為建成的應用項目雖然基本合適,但宣傳跟不上,用戶不知道,影響了使用;17.6%的受訪者認為建成的應用項目發展滯后,滿足不了企業和個人用戶的需要;13.8%的受訪者認為建成的應用項目與用戶的需要脫節,實際用處不大;有13.2%的受訪者認為建成的應用項目雖然基本合適,但操作不方便,影響了應用;13%的受訪者認為建成的應用項目發展超前,大多數用戶無力應用。從中可以看到,認為是宣傳不力的受訪者占到了大多數,這應該是影響電子政務應用的主要問題。而發展滯后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有近兩成的受訪者選擇了它。其它的諸如發展超前、操作不便、與需求脫節雖不是影響電子政務應用的主要問題,但三者的比例占到了40%,也應當引起重視。

        北京、上海、廣東三地的受訪者對當地電子政務應用存在的問題所了解到的情況也各不相同,但主要的問題仍然是宣傳不力,這一點上海占到了45.7%,廣東次之(38.2%),北京居后(35%);而上海的受訪者回答不知道的高達10.9%,高于北京(7.5%)和廣東(5.9%);認為是發展滯后的,廣東達到了23.5%,明顯高于北京(7.5%)和上海(6.5%);而認為是與需求脫節的,北京高達27.5%,上海次之(17.4%),廣東居后(14.7%);回答發展超前的和操作不便的占三地的比例都較小。從調查結果分析來看,三地的電子政務應用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是宣傳不力,上海的情況則最為突出。北京和上海面臨其次的問題是應用項目與需求脫節,而廣東則是應用項目發展滯后。由此可以看到,推行電子政務必須堅持整體規劃和先進適用的原則,電子政務涉及管理的各個方面,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這就要求必須制定好電子政務的整體規劃。由于信息技術依然在高速發展、快速變化之中,因此要努力把握其發展趨勢,堅持先進適用的原則,有效地選擇和確定應用方案,根據實際情況分步實施,避免大而全、小而全,盲目追求一步到位。

    雖然電子政務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了較多的問題,但受訪者在被問及電子政務近期可以達到的最主要的實際效果的問題時還是表現出了積極樂觀的態度。

        34.3%的受訪者認為可以增加政府的透明度,促進廉政建設,克服官僚主義作風; 16.8%的受訪者認為可以密切政府與公眾的關系;14.6%的受訪者認為可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精簡機構和人員;12%的受訪者認為可以提高公平、公正度;9.8%的受訪者認為可以提高機構效能;7%的受訪者認為可以減少政府財政開支;有4.6%的受訪者表示不清楚。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多數公眾渴望通過電子政務的實施增加政府的透明度,促進廉政建設,避免腐敗現象的滋生和漫延。腐敗現象的成因雖然非常復雜,但其中至關重要的原因是權力高度集中,缺少制衡機制,權力的行使缺少透明度,容易搞暗箱操作或權錢交易。從源頭上防止腐敗,一是要形成權力行使的合理制衡機制,避免掌握權力的人濫用權力;二是改變權力行使的方式,推行政府信息公開,使其過程處于群眾的監督之下。電子政務是一種開放式管理方式。在這種管理方式下,公眾通過網絡參與和監督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可以有效防止政府管理人員利用信息壟斷搞暗箱操作,防范下級政府管理人員違背上級決策精神而肆意妄為,從而切實保證政府決策的順利執行。電子政務的開放性將有效地抑制在傳統行政方式中容易滋生的腐敗現象。

    面對全球范圍內的國際競爭和知識經濟的挑戰,許多國家政府都把電子政務作為優先發展戰略,并取得明顯效果。美國是較早發展電子政務的國家,也是電子政務最發達的國家。由于實現政務電子化,僅上世紀90年代期間,美國政府的員工就減少了24萬人,減少開支1180億美元。他們建立的全國雇主稅務管理系統、聯邦政府全國采購系統和轉賬系統等網絡,不僅節省了大量的人財物,而且提高了政務透明度,堵住了營私舞弊的渠道。可以說,推行電子政務是有著極大的好處的,我國目前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多、底子薄、資金短缺、資源匱乏,加之公眾對電子政務的理解不夠,在推行電子政務的過程中又遇到了各式各樣的問題,這必然會影響到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速度,因此也有待于我們嚴格冷靜地去面對這些情況,使電子政務能夠得到合理有序的發展。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