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政務信息公開 建立政府信息的高速路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06-01-17

    透明,一個陽光般質地的詞語。 

    2006年1月1日,我們迎來了中國中央政府的官方正式網站,這堪稱肇始于1999年的中國“政府上網工程”7年初戰的“收官”之作。在此前的7年中,幾乎所有的中央部委和絕大多數縣級以上地方政府都建立了以“gov.cn”為后綴的官方網站。不過,與一般商業網站設立所不同的是,“www.gov.cn”作為“母域名”幾乎是在最后才與公眾見面,這或許不僅說明了中央政府的慎重,也表明了中央政府對推進政務信息公開和電子政務一以貫之的決心。 

    與此消息相關的是,衛生部、教育部和公安部等部門決定,從2006年開始,將定期自行舉辦新聞發布會,發布信息。從中央政府網站的開通到定期舉辦新聞發布會,我們看到政府打造透明和政務公開政府的努力。 

    自1999年開始的“政府上網工程”以降,我們不僅經歷了SARS之后對于《傳染病防治法》的修訂,經歷了2004年外交部開放檔案借閱的舉措;在過去的2005年,民政部、國家保密局還共同解密了因自然災害導致的死亡人員總數及相關資料。直至晚近《物權法(草案)》在全國范圍的征求意見,乃至近年來,各地不斷舉行的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聽證會議,也為政府從上到下推動決策透明的行動作出了一個精彩的注腳。 

    也正是通過了這一個不漫長的過程,公眾開始有機會參與到關乎自身利益的“公共決策”程序之中,也正是這些不斷的嘗試所激發出來的公眾的巨大參與熱情,使得政府的決策更加透明,而公眾的巨大熱情無疑為政府推進透明決策帶去了最強有力的支持。 

    經濟學的研究已經表明,在非對稱信息情況下,隨時可能發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而減免的辦法之一就是建立起良好的信號傳遞機制。這個觀點運用政府管理中,或許同樣有效,隨著現代社會事務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良好的公共政策僅僅依靠政府作為唯一的權力中心已經難以勝任,而且一個缺乏公眾參與的政策也很可能大大增加其執行成本。相反,廣泛的公眾參與,不僅使得公共政策的制定獲得了更大的正當性和合法性,而且也增強了政府政策最終的權威性。 

    中國政府已經簽署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規定,人人有接受和傳遞各種信息的自由。中國目前正在草擬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中也將“以公開為原則,以不公開為例外”確定為政府信息公開的基本原則。 

    中央政府網站的推出,使得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議程設置成為可能。這一行動將使得公共政策有可能更加“貼近”公眾的現實需求。2006年1月3日19點中央政府網站的調查表明,最受公眾關心的話題是反腐敗、社會保障以及收入增長。這些無疑都是政府和公眾最為關切的重大話題。 

    我們不懷疑在受眾可能觸及的前提下,通過互聯網絡公開政府信息的成本是極為低廉的,但是,網絡公開的受眾畢竟是有限的,而公眾的參與無疑將成為政府高層決策者透過網站了解民眾觀點的最大保證。因此,我們需要提出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在政府上網之后,讓更多希望了解政府公共信息的公民也能上網,或者說通過網絡來互傳信息,這是一個現實的話題。 

    此外,我們也注意到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不少地方政府網站在建立之后,由于缺乏持續和良好的維護,網站提供的信息缺乏時效性,并且所公開的信息也不具有太多的實質意義,這很顯然不僅背離了“政府上網工程”的初衷,而且,也實際上進一步增加了政府運作的成本。為此,如何保持信息的流動性和更新,將是任何一個政府網站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 

    在期待中央政府網站能夠為公眾帶來更多有價值信息的同時,我們還注意到,基于目前中國檔案以及保密和信息公開法律制度的滯后,將不可避免地帶來許多“應該”公開的信息目前尚無法公開。因此,如何通過立法來進一步推動政務公開以及信息透明,進而保證公眾參與決策過程的建設性有一個良好的起點。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有效的信息最終篩選機制,使之融入到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之中。 

    這將是我們下一個需要努力的目標,也是我們美好的期待。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