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以寬:電子政務黑洞是怎樣“煉”成的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06-03-07

    以前雖然作為研發和管理人員親自參與過一些電子政務項目的建設,但沒有經歷過諸如經費申請等“后面”的事情。因此對于所謂電子政務的“黑洞現象”,只是聽說而已,并無切身體會。從今年起開始試行的市財務預算改革,使我有幸參加了第一次市級信息化項目預算評審,也讓我對“黑洞”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 

      我僅僅參加了運行維護類信息化項目的評審,前后持續了半個多月。由于過程還沒有最后結束,最后申報財政的數字和核準的數字都屬秘密;也有可能我不會準確知曉最終審批結果。但作為中間結果,僅經我手發現的可以核減的金額就有上千萬元;另外還有超過千余萬元是不應該屬于運行維護費用的。――也就是說,如果象往年一樣不進行專業化評審,全市就有幾千萬元人民幣將名不副實地以“信息系統運行維護”為名被花掉。從預算申報數字和它反映的趨勢上來說,信息化建設存在“黑洞”是一點不過分的。

      我們來看看這些掏“洞”的工具和手段吧。

    一些老舊的信息化系統,分明已經超出服役期,早該淘汰了――甚至事實上已經被淘汰了,卻仍然被打在一個大包里面,按照當初昂貴的建設投資額以一定的比例,每年“吃”著“運行維護”費用;

    一些軟件新建的時候就花了不少錢,申報維護的費用甚至比原來還要高,僅僅因為“以前的需求不清楚”,或是“電子政務需求變化太大”,便堂而皇之地逐年伸手;

    一些“應急”式、甚至“應景”式的跟“信息”沾邊的活動、甚至明顯政治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的運動,也被當做信息化建設的由頭――一本正經地建一個系統,搭一個專門機構,再逐年升級、維護;

    一些部門更是赤裸裸地按照運行維護一個系統要養多少人,每人每月應該拿多少薪水、產生多少費用,來向財政申報預算。

    …………

    從這些現象中,可以隱隱約約看出一個產生信息化“黑洞”的成熟“機制”。對這種機制的認可,或者對其弊端辨識的無力,導致信息化建設和管理各方心目中對信息化預算形成了一種“默契”:既然建了信息化系統、鋪了攤子,財政的錢總是要花的;當然,每年以怎樣的名目和數目把錢要下來,既達到目的,又不顯得太離譜,還是要操點心的。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信息化建設和管理部門都在主觀上把信息化的運行維護當成“搖錢樹”;但由于不能對信息化進行有效的集約性規劃、管理、監督和評估,形不成預防隨意“挖坑”和“補漏”的制度,才導致了今天“正不壓邪”的局面。

    不管出于怎樣的原因,“黑洞”的形成都會令我們這些納稅人感到悲哀。也許在某些人的觀念里,完成多少數額的信息化投入、看著信息化應用的規模越做越大還是一種成就;但換一種視角,科學地、有節制地花錢,絕對是每個納稅人不變的期望!

    無論是從單個系統還是從信息化應用整體來看,到了一定的階段,信息化應用不再是越做越大,而是越做越“小”――投入越來越小,而產生的效能越來越大。我們現在正是處于這一“資源建設”階段。在這一階段,一方面應該對以前作的投入成果(尤其是超前性的)進行挖掘和集成;另一方面,對準備投入的新的項目應進行嚴格論證,保證其需求的充分性、不重復、以及技術包容性;對信息化項目的運行維護投入,則應該起到“杠桿”作用,使信息系統滿足需求的能力更強,或是更便于被管理和集成,而不僅僅是用來給維護人員發工資和獎金。

    這是專業化的觀點,也與納稅人的期望不謀而合 。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