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與民間互動不能止于網絡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06-03-27

    記得幾年前,我剛跨入大學校門,經過選舉,擔任班長一職。最后“面試”時,輔導員老師讓我考慮好三個問題:一、你希望看到我們畢業時的班級是個什么樣的集體?二、你準備讓班級以什么形象出現在全校師生面前?(全校各個層次上百個班級,想出個頭都難,遑論形象?僅這一點就夠睡不著覺了。)三、你個人打算采取什么樣的形式與大家溝通?

        當時作何回答,我已經記不清了,但是這三個問題卻一直記憶猶新,特別是最后一個問題。我的理解,所謂的“干部藝術”很大程度上就是溝通藝術―――因為很多問題都是需要在溝通中去發現和解決的。因此,當我看到這一期《南方周末》上關于不穿“馬甲”的網民縣長符永的報道后,見獵心喜之感,油然而生。

        首先,我們必須看到這種與網友溝通交流的方式應有的積極意義,以及所產生的良性互動。按符永的說法,“通過互聯網,大家迅速地把問題提出來,我先知道個情況,再去了解,省時省事。再者,群眾通過網絡向我反映問題,也省得他們天天到縣政府來找我哭訴,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省了大家的時間。”同時,這種溝通還有人性化的色彩,“和我面對面溝通的人,會牢記我是縣長。但在網絡上,沒有隔閡,沒有拘泥,有人叫我兄弟、大哥,有人直呼我名,這種零距離的接觸,能更真實地聽到他們的聲音。”

        可以說在溝通方式的創新上,符永此舉并不新鮮,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與此前的“人大代表開博客”、“政協委員設熱線”之類的溝通形式有一脈相承的意義――都是通過現代化的通訊技術爭取與民意最大化的互動。南周記者贊譽道,“在網上公開自己官員身份毫無顧忌的,他還是國內第一人”,網友們也表達出對臨高擁有這樣一位開明縣長的欣慰之情,更有人拔高地將符永的網絡行為上升到“民主進步”和“電子政務”的高度。

        但是,這種溝通對現實中民生問題的解決有何推動,才是我所關注的。畢竟,“人大代表開博客”、“政協委員設熱線”、“縣長實名上網”之類的形式,群眾參與都是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把自己的聲音傳給網絡那邊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縣長”們,然后在現實中給予解決。同時,我還發現有兩句話值得好好斟酌斟酌。第一句話是報道說,“縣長符永體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官民互動氛圍”,因為“過去了解民情民意,無非是通過座談會、下鄉村,和百姓面對面。很多時候,老百姓還可能有顧慮,該說的也不敢說,比如寫舉報信,都只敢署名‘一批干部’”。對于符永這樣一個從基層提拔上來的干部來說,能有這樣的體會,我只能說我們的“官民互動”不健康已經很久了,這意味著民眾的利益訴求也幾近冷落的境地。第二句話是符永說,“畢竟,每個虛擬的名字后面,代表的還是一個真實的人。”也就是說,對網友的重視,其實就是對人的重視――盡管由于網絡的發言準入較為寬松,什么言論都會有機會出來,但這也預示著民眾什么樣的問題都可以通過網絡得以傳達,而這就是對以人為本的一個較好踐行。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