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定位政府信息化建設的本質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06-06-16

        政府信息化建設的本質不是利用信息化來管理公民,而是拓寬政府與公民的溝通,更好地為公民提供服務。 

    政府信息化曾被稱為政府的現代化革命,也曾被批評為繼電子商務“蛋糕”之后的電子政務“大餐”。不論當初的理想如何宏大,面對現狀時,我們卻陡然發現:全球的政府信息化建設正處于高失敗率和高風險的十字路口。在政府信息化先驅國家,近年來,高失敗率成為致命傷。國際上的一些權威研究報告指出,發達國家信息化項目的失敗率高達百分之六七十,發展中國家的失敗比例更高。同時,高風險也是政府信息化的軟肋。對政府而言,受國際信息化風險的波及,在國家安全、金融安全、核心數據安全等方面都存在著被攻擊和泄露的可能。對公民而言,安全和隱私已經是發達國家公民最擔心的事項。 

    在此情況下,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于2006年5月印發了《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在戰略層面為正處于高失敗率和高風險十字路口的政府信息化建設規劃了中長期發展路線。政府信息化要有強有力的保障才能走出十字路口。從根源上看,關鍵是要回歸政府信息化建設的本質。 

    政府信息化建設的本質不是利用信息化來展現各項工作的成績,而是推進各項工作的實施。在我國的政府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由于為了建設信息化而建設信息化的簡單思維的存在,信息化建設變成了一個“秀”場,導致“政績工程”多,“形象工程”多,“爛尾工程”多。一些地區和部門單純地買設備、搞技術、鋪網絡,與實際工作脫節。一些政府部門的網站“年年歲歲花相似”,“不見新桃換舊符”,信息發布遲緩,更新速度緩慢,沒有什么人氣。 

    政府信息化建設是能夠引發政府公共管理全面革新的導火索,能夠監控管理流程,整改政府行為,全面提高政府績效。信息化要實現組織信息的及時傳達、精確發送、暢通傳遞、科學處理、適當應用;信息化過程正是按照技術、管理和政治的要求重組部門,形成信息高效運作的組織架構,通過信息要素增強部門內部和部門之間的協作,吸納更多的利益相關人,提高政務處理的效率,提升公共決策的科學性。 

    政府信息化建設的本質不是用信息化工具來維持舊體制,而是倡導現代化的管理革命。政府信息化建設要少維新多革命,要與各項行政改革緊密結合,要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做到結合國情、結合工作、結合公民的“三結合”。 

        政府信息化建設的本質不是利用信息化來管理公民,而是拓寬政府與公民的溝通,更好地為公民提供服務。政府信息化建設要扭轉技術官僚應用高科技手段嚴密監控老百姓的觀念,規避政府信息化對公民隱私信息的濫用和誤用;更要平等對待大多數不具備信息化條件的公民,避免因為信息化差距放大“馬太效應”。政府信息化建設不能脫離其終端用戶群體――公民,不能忽視基礎條件盲目上高精尖項目,構建空中樓閣。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的統計報告,我國網民人數尚不到總人口的10%,即便是北京的網民也僅占全市人口的28.7%。如果政府忽視公民實際的信息化水平,例如全套引進國際產品,必然會遭到公民的“信息化冷淡”,成為無用的擺設。(本文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政府管理與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