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政務,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06-06-22

    鄭州和溫州,雖然分別位于中國的中部和南部,但無論在歷史上還是今天,二者都擁有著足以自傲的資本:一個是黃河滔滔,嵩岳莽莽的3600年商都,一個是大海碧波、商賈往來的商業重鎮,一個遵循的是軒轅源起,淳厚樸實的中原文化,一個是經世致用、講求事功的甌越文化。不同的文化養育了不同的人民和行事風格,這點在兩地網上審批平臺的建設模式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2004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正式實施。這一法律的出臺標志著我國政府正在從審批型、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電子政務作為幫助政府實施服務轉型的IT系統,在這一歷史性的轉變中發揮出了重要作用,其中行政審批服務管理信息系統(網上審批系統),作為政府轉型服務的第一步,陸續在不少城市上馬。所謂網上審批,是指將政府為企業和公眾辦理的各項行政事項和服務事項轉移到互聯網上來進行受理和審批,只要通過互聯網,利用網上審批系統提供的導向式服務就可以方便、快速的辦事。

        “網上審批的根本目的是便民,并以勤政為目標。便民,就是使辦事成本降低,辦事速度加快。而勤政,則是使政府效率提高,辦事更透明,杜絕腐敗。”鄭州市政府信息中心主任盛鐸認為,只有正確認識網上審批的目的,才能在建設中保持良好的心態,根據自己城市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審批平臺的建設模式。

        溫州速度和鄭州效率    

        改革開放近30年來,溫州人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神話”,“溫州速度”甚至成為了“高效、便捷”的代名詞。因此2004年7月,《行政許可法》正式實施開始,建設統一的審批平臺就成為溫州市政府轉變政府職能、提高便民便利速度的重要任務之一。2004年9月,溫州市政府開始了技術和商務方案兩輪招標,最后來自北京的美髯公科技贏得了這個項目。在對497項行政審批事項進行優化與梳理之后,2005年10月27日,網上審批系統開始試運行。溫州市審批中心主任戴振韜告訴記者,現在網上審批大廳平均每個工作日辦理800件左右,窗口承諾件的提前辦結率達到95%以上。截止今年3月底,通過互聯網辦理及審批大廳辦理的累計辦件量已達118327件。

         同樣,從2006年月3日1日開始,鄭州的老百姓也可以享受到同樣的便利。商品房預售許可、排水許可證核準、教師資格認定等278項行政審批項目,都可以在網上進行申報。鄭州市教師劉兵很形象地向記者描繪了鄭州市網上審批:“網上審批對我來說,就是一個開在網上的服務窗口,公眾可以通過點鼠標來申請和接受服務。至于點完鼠標之后的情況,那就是政府的事了。”這就是整合的力量:事情變得有序而簡單,高效而合理。

        “可有可無”的審批大廳

        溫州的審批系統采用的是系統和數據的大集中模式,簡而言之,就是“2+1”,“2”是兩種集中的受理方式:即物理集中的審批辦事大廳受理和網絡虛擬的統一門戶網站受理,“1”指的是政府各部門都在一個審批平臺上協同工作,集中審批。“先進和實用是我們建設溫州審批平臺時考慮最多的兩個因素,” 戴振韜告訴記者,之前溫州市已建設有統一的行政審批服務中心,那座圓形的現代建筑,以前總被市民比喻為收發室,“統一的網上審批平臺建好后,市民可以在家里通過外網――溫州審批網進行網上預申報和申報,如果在家上網不方便的話,也可以到物理審批大廳現場辦理,大廳辦事人員在統一的內網上提供服務,這樣物理審批大廳和虛擬的審批中心相輔相成,真正為市民實現一站式服務網上審批。”成功實現了無縫銜接的網上審批大廳(門戶)和傳統的物理審批大廳,為企業和公眾提供了多種服務方式,也實現了從收發室服務到一站式網上審批服務的過渡。

        “2+1”的模式聽起來果然不錯,不過,當記者采訪另一個剛剛完工不久的鄭州網上審批平臺時,卻發現他們的經驗卻是對物理的統一審批服務中心說“NO”。面對記者的疑惑,鄭州市政府信息中心主任盛鐸笑了,“不同城市在建設統一網上審批中心前,在行政審批實現形式上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因此如果不考慮實際情況,一味模仿一種模式,只會盲目擴大投資,浪費政府資源。”據他介紹,與溫州不同,鄭州市早先各個職能部門大部分都建設了自己的審批大廳,如果重新投資一個統一大廳,不但使過去各單位已建成的大廳成了擺設,而且前期投入必然增大。因此鄭州市利用虛擬的網上審批中心,把全市各部門的審批大廳都連在了一起。盛鐸為記者打了個比方,如果把各政府部門審批大廳比喻成各種銀行,把電腦比喻成提款機。市民在辦理相關業務的時候,可以利用電腦在網絡上進行辦理,也可以去就近的審批大廳辦理,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這樣原有各部門的審批大廳在新系統的支持下仍然發揮著作用,而依托網絡和統一的審批系統,鄭州市不用再投巨資建設全市集中的行政審批大廳,整個政府還能協同工作,資源共享。

        頂層規劃、資源整合是選擇關鍵

        當“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標語被掛在城市四面八方時,如何把它落于實處從一開始就是被關注的焦點。尤其是以轉變政府職能,便民利民為主要目標的電子政務建設,更要強調這一點。政府信息化建設投入應該是和本地經濟收入成正比的,不可否認,政府信息化建設能為經濟發展帶來動力,但這動力應該是錦上添花而并不能雪中送炭。因此當各級政府把電子政務紛紛作為“十一五”規劃重點建設項目時,如何避免浪費,如何根據城市情況不同選用電子政務模式,如何在不同的基礎上靈活選擇電子政務的升級模式,都是各級政府電子政務建設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尤其是在一些不發達城市,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采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提高政府的執政能力和便民手段,采訪中,溫州和鄭州的兩位電子政務“建設者”熱心地為自己的同行們“獻策獻計”。

        “資源整合是關鍵,”盛鐸認為,在目前電子政務建設中,網絡資源和信息資源的浪費是最常見的問題,尤其是網絡資源,往往流失在人們的無意識之中。有些城市在建設某些項目時,已經建成了全市統一的專網,其他部門完全可以利用這個網絡來傳輸自己的數據。但不少部門往往以安全、保密為理由,拒絕此種方式。不但帶寬資源被極大浪費,由此付出的網絡租用費也并不是一筆小數目。“資源整合,不搞重復建設,并不是說說而已,必須要有切實的措施和機制來確保這一原則的實施。”戴振韜非常同意這位同行的看法。

        戴振韜認為,要想使資源整合落到實處,頂層規劃、分步實施是一些經濟實力尚不充裕的城市搞好電子政務的捷徑。“應用軟件是最重要的,如果能有一個完善的軟件設計好電子政務的頂層框架,占項目三分之二的硬件可以分批投入,這樣在資金上可以有一定的回旋。”同時承建了兩個城市網上審批平臺項目的美髯公科技總經理吳永祥對此可能最有發言權,“政府的信息化建設現狀基礎、政府的特點、城市經濟文化是不同城市政府確定自己網上審批建設模式的關鍵因素。”他認為,并不是每個城市都要有大型的審批中心,功能豐富的網站。對于欠發達城市,如果要建設成熟的電子政務平臺,一定要做到務實。

        電子政務不是面子工程,是提高政府辦事效率,方便百姓的手段。當重復性建設、信息孤島等很多名詞還在中國不少城市電子政務建設中存在的時候,溫州和鄭州市用自己創新的理念解決了存在已久的問題。十一五規劃中,電子政務作為重點項目之一,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創新模式建設電子政務是今后電子政務發展的必然之勢,也許不久后我們可以看到數個縣城統一建設電子政務,或者政府只是租借使用電子政務系統等等新的形式出現。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