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政務面臨新挑戰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08-03-20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的勝利召開,將開啟我國改革開放更加偉大、艱巨的歷史進程。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我國今年的各項改革任務,特別是關于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的精辟論述,對全國當前的電子政務建設提出了挑戰。電子政務必須適應并支撐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這已經成為不爭的現實。

    我國新一輪意義重大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已經拉開了幃幕。無論是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的報告,還是溫總理在本屆人大的報告,都明確提出: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構建服務型政府已經成為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電子政務必然將置身其中,理所當然地應當在建設服務型政府上發揮重要作用。

    電子政務: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關鍵要素

    盡管我國針對服務型政府的社會功能和作用有明確的論述,但是服務型政府的理論和實踐在國際上仍然在發展之中。國際上針對服務型政府的共識是,強調通過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創新,不斷推動政府公共服務的流程優化、機構重組;通過變革實現管理環節和層次的精簡,提高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不斷增強政務公開透明,公眾廣泛參與,實現以公眾為中心、以公眾滿意為主要目標的政府職能模式等。

    從國際上電子政府的建設實踐看,澳大利亞等國提出建設“一體化的政府”,即在業務優化和重組的基礎上為公眾服務;英國在其電子政府戰略中提出建設“變革的政府”,推進流程、機構、人員方面的改革,使政府更具變革性,更好地為公眾服務;加拿大政府為了進一步推動政府服務功能的整合與深化,為公眾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成立了新的政府機構:“加拿大服務部”,其下設有“公眾滿意度辦公室”等,不斷豐富著新世紀服務型政府的內涵。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兩點:一是電子政務不是在原有政府組織架構和業務流程上使用信息技術,而是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政府改革和創新,電子政務的核心社會價值正在于支撐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二是與公眾互動,在公眾廣泛參與下,以提高公眾滿意度為動力,不斷推動政府改革,為公眾服務成為國際上電子政府的一大特征。

    從信息化的意義上講,服務型政府的時代特征是,信息化條件下,以公眾為中心的政府職能模式,即是國際上所說的電子政府。對我國而言,推進電子政務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必不可少的關鍵要素。

    電子政務:推動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強大動力

    我們遇到的新挑戰是,既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設服務型政府,則電子政務必須能夠支撐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成為政府管理創新的信息化平臺。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擴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發展基層民主,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擴大基層群眾自治范圍,推動城鄉社區建設,深入推進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廠務公開。發揮社會組織在擴大群眾參與、反映群眾訴求方面的積極作用,增強社會自治功能。

    今天的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其低廉的價格和高性能已經使信息化具有了“泛在”性(ubiguitous),即無處不在,無所不包和無所不能。眾多國家正在實施所謂“u―戰略”,如日本的“u―Japan計劃”和韓國的“ u―Korea計劃”。信息技術的泛在性已經使包括家庭在內的信息化都可以低成本實施。如果我們解放思想,摒棄當前大量存在的、過度浪費的、不切實際的、落后的信息化理念,我們的電子政務就可能大大擴展應用范圍,并大大降低建設成本,為實現上述改革目標做出巨大貢獻。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堅持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堅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要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管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

    如果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認識,從國家的全局出發,克服地方、部門利益,轉變部門自建、各自為政的建設模式,銳意改革和創新,我們就能在跨黨委、政府、人大、政協、高法、高檢等大系統和跨地方、跨部門的電子政務建設中,在統一網絡平臺、跨部門協同應用、資源共享等“老大難”建設中闖出新路,有力地支撐政府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助力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實現我國電子政務跨越式發展。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指出,大力推行政務公開,健全政府信息發布制度,完善各類公開辦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創造條件讓人民更有效地監督政府,讓權利在陽光下運行。

    互聯網已經成為政務公開、公眾有效監督的最廣泛、最便利的渠道。遼寧省西豐市公安局進北京抓記者的行政亂作為行為,就是在遭到廣大網民同聲譴責的情況下被終結的,當事的縣委領導受到政紀處分。如果我們進一步轉變電子政務建設的績效觀,真正樹立服務社會公眾的強烈意識,將建設服務型政府、以公眾滿意度為核心作為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關鍵尺度,使公眾在更大范圍與政府互動,在更深的層次有效地監督政府,建設和諧社會才能從理想變為現實。

    公眾的廣泛監督與參與,將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發展,將扼制官員腐敗。公眾的廣泛監督與參與,將推動和激勵跨大系統、跨部門、資源共享型的電子政務建設。部門共建、共管的參與度和信息資源共享的貢獻度,電子政務系統最終用戶使用度,和公眾對政府服務的滿意度,將構成電子政務績效考核的指標要素。參與度和使用度不足,政府的服務便不可能做到高效和低成本,便不可能得到公眾的廣泛認可。我們可以看到,電子政務是推動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強大動力。

    (陳拂曉:為中國信息化推進聯盟專家顧問委員會副主席兼IT治理專業委員會主任; 自1986年6月至2004年12月,從事政府信息化建設。組織建設了國務院辦公廳兩代業務信息系統及全國二代數據通信網; 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一次,三等獎二次。)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