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應與民眾良性互動 刪帖不應成慣性思維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10-05-05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監測表明,地方網絡論壇集中了很多本地受眾,一些突發重大事件的苗頭性信息很容易在這一論壇上出現。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專家稱,通過互聯網疏導民意,成本較小、速度較快。政府應與民眾良性互動,經常刪帖并不妥當。(《人民日報》5月4日)

    與商業化的門戶網站不同,地方論壇由于更貼近現實,事實上已經成為民意的最大集散地。一些本地的公共事件,尤其是涉及對地方政府工作的批評和質疑,往往經由本地論壇率先披露,展開,進而發酵,最終上升為全國性事件。而一旦到了這個地步,地方政府往往會顯得非常被動。或許正是因為認識到本地論壇的輿論威力,刪帖成為一些地方政府的一種本能的選擇。

    盡管已經是一種習慣性思維,但事實上我們找不到刪帖的充分理由。一般來說,刪帖都是在后臺悄悄進行的,不會主動告知網民為何而刪帖,但分析起來無外乎這樣幾個理由:譬如認為帖子內容是謠言,或者有損地方政府的形象甚至是領導的個人形象。總而言之,就是對帖子真實性的否定。問題是,當失實網帖出現時,不正是需要地方政府主動出來澄清事實、還公眾一個真相的時候嗎?更何況,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只要發帖者有強烈的表達訴求,刪帖是不可能根本解決問題的。再進一步而言,許多網帖被刪并非因為失實,而只是政府過于敏感或者權力潔癖在作怪,因而一刪了之就更沒有道理了。

    讓人困惑的是,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一方面不遺余力地開通各種民意通道,鼓勵民眾的自由表達,甚至以懸賞的方式邀請輿論來監督政府,另一方面卻又抑制最有代表性的網絡表達,動不動就刪帖呢?

    根本原因在于,網絡民意并沒有被地方政府當成真正的民意。與傳統的一些民意表達方式相比,網絡民意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不可控性。諸如市長信箱,給黨報來信,或者到相關政府部門反映情況等傳統的民意表達途徑,無論反映的情況有多嚴重,人數有多少,地方政府都有一種現場感,能夠做到輕松自如從容以對。最激烈的莫過于上訪,地方政府都可以通過權力的層層設防,做到一切盡在掌握中。網絡則不同,它可以使得某一種民意得到最大化呈現,其巨大的圍觀效應足以使得事件超出一地政府的權力管轄范圍之外。這必然會導致一向習慣主導公共事件的地方政府產生一種深深的失落感和無力感。

    不難理解,為何一些很大的公共事件,通過傳統的途徑來表達往往遲遲得不到重視,而一些很小的事情,由于通過網絡來表達,卻能被地方政府“青眼有加”,甚至能得到超乎公眾想象的理想解決,輿論稱為“媒治”。原因就在于一個可控一個不可控。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前不久的“茶杯門”事件,人們在正兒八經地分析權力傲慢的同時,地方權力或許正在懊惱,為什么不能早一點把帖子及時刪掉。

    學者毛壽龍認為,事事放大并非“最優路徑”。但事事放大不是民眾的一種主動選擇而是被動選擇,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民眾總要把一點“小事”鬧得全國人民都知道?如果民意必須得通過權力認可的方式來表達,換言之如果“刪帖”成為一種習慣性思維,那么尊重民意就是一句空話。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