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公眾“影響”電子政務建設的能力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10-06-03

    “到目前為止,電子政務發展階段的最大一個特點就是政府沒有更多地吸納公眾的反響。”北大電子政務研究院院長楊鳳春近期的觀點指出。

    從我國各類電子政務試點示范及各地電子政務實際發展情況看,如今地方政府對電子政務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尤其是區縣級政府,其對電子政務的主動性越來越高,并且我國的電子政務現階段講求的是“信息共享,系統的整合,打破分割”。

    “而這其中,很少涉及的一個觀點是電子政務建設一直是以政府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為本位,走電子政務能力增強的道路,即政府進行電子政務建設是為了強化自己的管理能力,政府提高辦事效率的能力,獲取管理社會信息成本越來越快捷、方便的渠道。”楊鳳春直言不諱的說。

    他具體解釋道,“這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原本我國的政府能力相對于社會,相對于公眾而言已經是強政府,弱社會的狀況,在信息化的協助下政府的管控進一步強大。在客觀上,無形中拉大了政府與社會間的能力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隨著社會問題越來越突出,越來越集中,社會矛盾也越來越明顯,這樣就會產生出問題來:如果社會公眾不能對政府形成監督,控制,影響,也許會導致政府能力超強……”。

    “從發展階段上講,當前電子政務發展應當扭轉這些現狀,應當加大政府通過信息通信技術的應用,提升公眾‘影響’政府的能力,形成政府能力、社會能力和公眾能力間的平衡”。楊鳳春意味深長地說。

    平衡的階段

    “如果社會和公眾的信息化應用能力做相應的提升,尤其在對政府的影響和控制方面,利用信息技術,利用信息化形成公眾力量的提升,政府和公眾間的不平衡就會得到改善。”楊鳳春強調。

    “目前到了一個需要平衡的階段”。

    我們知道,現在電子政務講求為公眾服務的能力,為民服務,關注民生,“而實現這些需要一個載體,這個載體必然牽涉到電子政務對政府的管理方式,機構模式的影響。當前我看到,尤其是在區縣級政府,電子政務很好的載體形式就是通過電子政務實現公眾服務中心、大廳等,從操作層面實現為公眾服務、關注民生的現實意義”。

    電子政務發展至今,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時也遇到了一些波折。“投資規模較大,但統一化、標準化程度較低。” 楊鳳春說,到現階段,應該更大規模地,更大力度地推動電子政務建設。尤其是區縣級政府,不要繼續只單純地關注縱向的應用系統,他具體解釋到,“區縣級政府的電子政務建設應該是低成本、標準化、統一化模式的建設,這種模式絕不是各個地方政府,各個用戶或者廠商能獨立解決的,這種建設需要體制的規范,其中包括政府的力量,相關部門的力量,用戶的力量,社會研究咨詢機構的力量,廠商的力量。建立一個統一化的、低成本的、政府可以很快應用的電子政務的建設和應用模式”。

    “我們應當很認真的考慮,很充分的提出,電子政務需要建設和應用的外包模式。以前電子政務建設都是政府自己建,自己用,自己管。然而發展至今,尤其是在區縣級政府――和公眾直接關聯的層面,在這些部門接口上,我認為應當從觀念、體制和管理上來解決電子政務由社會機構,社會組織,以及為電子政務建設應用和管理提供社會化服務的機制。”這樣能夠很大程度上節約政府電子政務的投入成本,使得應用效益和技術水平得到提升,同時有助于提升我國在信息通信服務方面企業的競爭力。“尤其是區縣級政府的建設、管理和維護領域,可放心大膽的從管理上提供更大空間的社會化服務”。

    談到這里,楊鳳春特別做了引申,“我國電子政務市場很大,軟、硬件和服務的市場都很大,在這個大市場空間中,有競爭力的民族企業很少,政府應該提供給民族企業一個做大做強的體制機會,電子政務是一個很好的發展領域,我認為應該把市場機會多提供給他們”。
     回歸建設本意

    電子政務具體是要做什么?本意上是要提高政府的效率,改進政府的管理,抑制浪費,降低政府成本。

    當前電子政務建設已經初具規模,卓有成效,“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重新回到電子政務建設、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改造政府的最初的思路上去,使政府成本更低,管理更完善。”楊鳳春一針見血的指出。

    “到這一階段,就應該加強通過信息通信技術應用而帶來的政府機構和組織的變革,應該明確提出電子政務為基礎的政府體制和管理的改進和強化。因為電子政務已經能夠跨時空,跨部門來解決很多問題,但是在組織機構層面上并沒有做相應的調整”。

    這就產生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好多電子政務應用本身和現有的組織機構管理方式發生沖突,導致電子政務應用很難展開,或難以處理;另外一個,是阻礙電子政務進一步發展,沒有將其應用實效、價值真正顯現。”所以現在我們將會以電子政務為切入點,來解決政府的機構、編制和組織架構的問題,讓政府變得更有效率,更“小”,耗費更低――電子政務應當直接地面對政府機構體制、政府管理的改進,回到其初衷上,體現電子政務的最基本的價值。

    大范圍的吸納社會意見

    到目前為止,電子政務發展階段的最大一個特點就是政府沒有更多地吸納公眾的反響 “從某種層面上講,這樣是不合理的,因為電子政務投資巨大,動用很多資源。而這些錢要花多少,該怎么花,花到哪里?或者說某個地方的電子政務建設到什么程度,給老百姓、給政府管理價值的提升究竟帶來了多大的影響?這些并不是一方說了算就合適的。”講到這里楊鳳春很是激動。

    “我認為,應當擴大電子政務建設和應用的政治基礎,要有很多的社會因素,公眾和納稅人對政府的態度、要求、意見和愿望等能夠進入到電子政務建設的決策過程中間,擴大公眾對電子政務建設和發展的影響力。僅從技術上可以由政府、專家掌控,而從政府,從社會的角度來說,技術只是建設過程中很小的一個部分,或者說從專業的角度考慮只是其中一個部分,要綜合加強、擴大公眾的聲音進入到電子政務建設和應用的過程中間去”。

    楊鳳春提出,“目前比較現實的路徑,是依靠現有的體制機構,來大范圍的吸納社會意見,比如運用各級人大這一民意渠道,形成電子政務建設的制度化”。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