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力推行電子政務 促進政府管理創新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10-08-12

    9月20~26日,由中央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和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共同舉辦的第四期政府管理創新與電子政務專題研究班在上海舉辦。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陳大衛副主任出席了開班儀式并作了講話。來自全國各地負責電子政務工作的30多名地市級干部參加了培訓。現將陳大衛副主任的講話整理摘錄如下: 
    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加劇,國際競爭更加激烈,國內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社會利益關系更為復雜、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不合理等制約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逐漸凸顯,國家在內政外交的許多方面面臨著多元化和諧發展、多要素綜合競爭、多目標組合博弈的復雜局面。為此,我國迫切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以數據監測和分析為核心,提高政府把握經濟和社會規律的觀測能力;以信息管理和協同為核心,提高政府管理經濟和社會活動的執行能力;以知識應用和創新為核心,提高政府調控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策能力。有鑒于此,通過大力推行電子政務,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治國理政能力,促進政府管理創新,已經成為亟待政府研究和落實的重要課題。 
    一、政府管理創新對電子政務的現實需求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服務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根本使命,是營造經濟社會運行環境,激活經濟社會發展動力。政府管理創新,是政府為更好地完成其根本使命、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與時俱進地不斷完善政務業務內涵、優化政務功能結構、創新政務工作形式的過程。 
    "十一五"是我國改革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為圓滿完成規劃綱要提出的各項目標,需要面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六個主要方面,加大政府管理創新的力度,提高政府應對復雜問題、駕馭復雜局勢的能力。 
    第一,面向形成城鄉統籌體系,注重公共服務內涵創新。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充分發揮中心城市規模化新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輻射效應;充分發揮小城鎮在促進鄉村吸收城市文明優秀成果,推動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充分適應以家庭承包為主體的離散化農業生產形態,以季節性生產資源配置和大規模農產品流通為主體的階段化農業生產規律;高度關注由中心城市和縣鄉協作構成的衛生服務和醫療救助體系特征,由農村養老保險、合作醫療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構成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結構,由農村義務教育和農業技能培訓構成的農村公共教育體系內涵;以創新性地發展面向中國特色農業生產和農村社會的公共服務,提高區域農業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統籌和諧的發展機制,營造適合農民的多元化發展環境。為此,必須通過推行電子政務,借助信息化手段顯著提高對離散狀態下農業生產規律的可觀測性,顯著增強對現實農村社會形態的了解、認識和把握,顯著增強城市文明成果輻射農村的滲透性。 
    第二,面向完善現代市場體系,注重綜合監管功能創新。為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開放市場,規范市場秩序,需要高度關注制約現代市場體系發展的政策性壟斷和地區性封鎖的基本特征,假冒偽劣產品生產流通和不正當市場競爭的過程結構,公信支撐認證認可體系和社會信用體系的準確內涵,以創新性地提高面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綜合監管效能。為此,必須通過推行電子政務,借助信息化手段顯著提高市場秩序的可觀測性和市場管理的易操作性。 
    第三,面向發展現代服務體系,注重宏觀調控模式創新。為加快提高現代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需要高度關注交通運輸業與信息服務業公共資源配置的結構和經濟效益,現代物流業與商貿服務業公共產品供給的品種和放大效應,金融服務業和房地產業的市場秩序和風險管理,商務服務業、旅游服務業及社區服務業的認證認可,以面向社會現代服務體系創新宏觀調控模式。為此,必須通過推行電子政務,借助信息化手段顯著提高生產性服務業運行狀態的可調控性和消費性服務業基礎條件的可評價性。 
    第四,面向優化資源配置體系,注重宏觀調控內涵創新。為貫徹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需要高度關注從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的行業產能配置協調和約束機制;高度關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的供應鏈與價值鏈同步優化機制,促進節能降耗和清潔環保目標的實現,以創新性地豐富宏觀調控的政務工作內涵。為此,必須通過推行電子政務,借助信息化手段顯著提高產能配置協調內容的可見性和供應鏈與價值鏈同步優化機制的可觀測性。 
    第五,面向構建公共財政體系,注重公共管理功能創新。為保障有效的公共產品供給,需要高度關注稅收、非稅收等公共財政收入的來源及其形成過程,高度關注面向發展教育、科技、衛生、文化、體育和社會保障等社會公共事業的公共財政支出預算的功能及其可操作性,高度關注面向激活經濟發展動力的公共產品供給支出預算的內容及其科學性,以創新性地提高國家公共財政體系的公共管理水平。為此,必須通過推行電子政務,借助信息化手段顯著提高公共財政收入過程的可觀測性和財政功能性支出效益的可評價性。 
    第六,面向維護公平貿易體系,注重公共服務功能創新。為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中切實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需要高度關注優化對外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結構,健全貿易運行監測預警體系和摩擦應對機制,以創新性地提高面向維護企業合法權益的公共服務水平。為此,必須通過推行電子政務,借助信息化手段顯著提高貿易結構的可觀測性和貿易摩擦應對機制的易操作性。 
    政府管理創新對電子政務上述六個方面的需求,與民本和民生問題息息相關,與企業、公眾的迫切需求和根本利益息息相關,體現了"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在當前戰略機遇與矛盾凸顯并存的關鍵時期,為全面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特別需要加大推行電子政務的力度,顯著提高在復雜局勢下解決復雜問題的可觀測性、可調控性和易操作性,從而準確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在更高的層次上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與社會和諧進步。 
    二、務實制定電子政務發展的戰略和規劃

    推行電子政務,必須務實開展經常性、前瞻性的戰略研究和制定滾動式的戰略規劃。這就需要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務業務對營造經濟社會運行環境、激活經濟社會發展動力的貢獻角度,明確電子政務的長期使命和現實愿景;從電子政務作為行政管理機制的信息化形態,作為能夠適應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創新、能夠靈活高效地落實治國方略的重要基礎設施的角度,研究電子政務面臨的本質問題和主要需求;從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信息化發展總體部署以及電子政務基礎現狀的角度,判斷電子政務的前瞻形勢和發展環境;按照"十一五"規劃綱要的要求,確定當前電子政務發展的主要目標和戰略重點;結合政府管理創新對電子政務的現實需求,確定電子政務發展的各戰略階段和發展路徑;從信息化評價指標、評價利益關聯機制、激勵機制以及項目資金和人力資源保障等角度,研究推行電子政務的機制和動力;從戰略風險、管理風險、技術風險、安全風險等層面,分析推行電子政務的風險和對策;在戰略研究階段循序漸進地解決電子政務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關乎成敗的重大問題。 
    在研究制定電子政務發展戰略時,科學定義和準確識別電子政務發展各階段的基本特征尤為重要。我國電子政務全局發展進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辦公自動化與政府上網階段。以政府內部辦公自動化和政府信息發布網站為顯著特征,是電子政務的萌發階段。本階段的目標主要是提高政府內部辦公效率和政府信息透明度。 
    第二,業務信息化與政務上網階段。以政務業務管理信息化和網上行政審批、便民服務為顯著特征,是電子政務的雛形階段。本階段目標主要是提高政府業務工作效率和政務業務透明度。 
    第三,政務結構化與網上政府階段。以在政務事務處理系統支持下重構政務業務流程和各領域同類政務事務處理系統有機協同為顯著特征,是電子政務的成長階段。本階段目標主要是提高政務效能和政府工作透明度。 
    第四,事務集約化與政務創新階段。以政務事務處理系統集約化整合形成施政基礎設施和為高效落實治國方略而不斷產生政務創新為顯著特征,是電子政務的成熟階段。本階段目標主要是借助虛擬政府形態支持政府體制機制改革和持續的政務創新。 
    目前,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總體上處在從"辦公自動化與政府上網階段"向"業務信息化與政務上網階段"過渡的狀態。"十一五"期間,將著力深化應用,推動電子政務發展總體上實現從"業務信息化與政務上網階段"向"政務結構化與網上政府階段"過渡。在電子政務發展較快的區域,可大膽嘗試從"政務結構化與網上政府階段"向"事務集約化與政務創新階段"的過渡,積極探索推動電子政務走向成熟的合理路徑。 
    在研究電子政務建設規劃時,需要通過電子政務體系頂層設計明確體系內各子系統間的各種關系,設計各子系統支持各種關系的內在機制。同時,建設規劃要以完全支持電子政務發展戰略為根本,以電子政務體系頂層設計為依據,明確建設目標、原則、內容、進程、組織、條件和效益等,以便更好地適應改革和發展需要。 
    三、把握地方電子政務發展的關鍵著力點

    當前,發展地方電子政務必須立足于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為構建區域城鄉和諧社會服務,面向"十一五",適應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滿足政府管理創新的需求,主要做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信息監測方面,需要通過完善面向資源、環境、自然人、法人和公共機構等經濟社會基本要素的信息監測系統,實時動態地掌握電子政務服務對象的狀態信息;通過完善面向生產、流通、產品、收入和消費等工商業領域的信息監測系統,實時動態掌握社會流通和國民收入信息;通過完善面向信用、金融、科技、衛生、娛樂、傳播等現代服務業的信息監測系統,動態掌握金融風險和公民權益等信息;通過完善面向文化、教育、道德、法律、安全等社會公共事業的信息監測系統,動態掌握社會秩序、公共安全和文化教育等信息。加強這些信息監測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支持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二是在行政管理與執法方面,要通過完善自然人和法人權益義務注冊信息系統、權益義務管理信息系統,強化社會成員的權益和義務,促進征信體系及誠信社會建設;通過完善產品登記和認證管理信息系統、市場準入與從業資格管理信息系統、特許經營和社會活動管理信息系統和行政執法管理信息系統,維護經濟和社會活動秩序。 
    三是在政府內部管理方面,要完善各部門內部管理信息系統,以支持政府加強內部依法行政的監督管理業務。 
    四是在財政管理方面,首先需要更加注重深化財政預算管理應用,重點支持預算總量控制、資源配置效率、財政投入產出等三個層面的預算分析,積極支持會計制度從收付實現制向權責發生制的遷移;其次需要更加注重建設完善財政預算績效評價系統,重點基于支出功能分類科目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支持以績效為核心的預算執行監督和支出動態調整,支持財政審計從關注合規向關注效益轉變;第三需要更加注重深化國庫集中收支管理應用,重點支持按照功能科目編制政府采購計劃、按照經濟科目執行政府采購招標的政府采購管理,方便預算執行監督;第四需要更加注重與宏觀經濟管理系統以及金融監管工程的協同,提高預算決策的科學性,增強借助財政投資引導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能力;第五需要更加注重與"金審"工程的協同,加強預算執行的嚴肅性,提高財政資源的使用效率。 
    五是在發展調節方面,要完善經濟社會調節與政策法規決策支持信息系統,支持基于風險監管和反壟斷等業務,增強政府的經濟調節能力,優化社會發展中的資源配置。 
    六是在社會緊急事務處理方面,要整合相關資源,完善社會應急指揮調度系統,以支持政府在社會緊急狀態下及時、有效地維護經濟和社會運行秩序,保持穩定,保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必須強調,地方政府推行電子政務要始終把公共服務作為重要內容,真正做到解民憂、順民意,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便利。 
    一方面要注重城市公共服務。既要注重面向為公眾提供勞動就業、醫療衛生、教育培訓、文化娛樂、法律援助等服務,通過網絡、電視、電話等技術手段,建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擴大公共服務的覆蓋范圍,使電子政務真正惠及全民;又要注重面向為企業提供登記注冊、資質認證、行政許可、市場準入、稅收征繳等服務,積極推廣"前臺一口受理,后臺協同辦理"的電子政務服務模式,為企業生產經營創造有利條件。 
    另一方面要狠抓涉農電子政務,借助信息化手段,按需、適時、高效地協調農業科技知識供給、農業生產資料配送和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促進農業生產在信息化環境下的虛擬集約化發展;推動以農民醫療健康檔案為中心的農村衛生醫療體系協作,以農民社會保障檔案為中心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統籌,以農民終身教育檔案為中心的農村公共教育體系運行。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