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鎮信息化 如何“落地”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14-07-09

    想法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曾是記者出發采訪前最大的擔憂。信息化對城鎮化的促進作用不言而喻,但在鄉鎮基層,拿慣了鋤頭的手又是否真的能用好這些“新玩意”?

    從實際采訪來看,選擇合適的出發點是鄉鎮信息化得以落實的前提。在陜西省的數字化城鎮建設中,惠民服務大廳是每個鎮必建的“規定動作”。鎮上工作人員的素質相對較高,民政、農業、計生等部門的工作能夠通過網絡提高效率,而老百姓則有了與政府對接的統一“窗口”,辦事不再“跑斷腿磨破嘴”。

    從鎮一級再“下沉”,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移動互聯網已經開始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對于需要經常走村串戶的基層干部來說,移動辦公的需求相當明顯。但更重要的是,和電腦相比,僅靠點擊屏幕就能完成諸多功能的智能手機門檻更低,使用起來更為便利。有應用開發商坦率地告訴記者:“手機應用手把手一個模塊一個模塊地教,一對一貼身教學,即使50多歲的村干部也能慢慢學會,要是換成電腦,那我們就真的無計可施了。”

    解決了“會應用”問題,城鎮信息化下一步就是“用得好”,需要有一定方法和機制來保證政府在信息化上“真金白銀”的投入能持續性地發揮作用,而不是新鮮勁兒一過,就成了擺設。這一方面要有相關的評測制度。陜西所有數字化城鎮的惠民服務大廳,都要接受由第三方信息評測中心進行的不定期抽查,對照固定的測評表檢查服務水平與工作效率,對不能達標的還有相應的處罰方式。另一方面則要采取靈活的措施,鼓勵鄉鎮干部使用信息化手段,培養他們的意識。在陜西富平縣,每個月針對各鎮發送到“富平宣傳”手機工作平臺上的信息都有個小評選,優秀稿件可以得到10元到50元不等的話費和現金獎勵。在信息化推廣的初期,應該考慮采取諸如此類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

    不過,從目前來看,各地的公共服務信息化依然主要以公益性為主,主要依靠政府補貼和企業投入,在增值服務和二次開發上涉足較少,也未能創造出有效的商業模式。政府部門應在起主導作用的同時發揮市場的力量,開放非關鍵數據,搭建第三方開發平臺,增強企業進入的積極性。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