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發布,對我國未來10年信息化發展作出了戰略部署。《綱要》提出,要加快建設網絡強國,培育信息經濟,深化電子政務,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讓信息化造福社會、造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近年來,電子政務應用進一步深化,使施政理念發生了巨大變化,提高了公民對政府的期望,深刻影響了政府的組織結構和工作機制。在這一背景下,發達國家紛紛把推行電子政務作為推進政府改革、依法行政和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戰略重點,紛紛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構造更加適合信息經濟時代要求的政府結構和運行方式。美國、英國、韓國等國家大力倡導政務云和政府數據開放。據美國國會審計署(GAO)的報告統計,美國7個聯邦部門2014年共采用云計算服務101項。英國將政府云的部署納入國家ICT戰略中,目前已開發部署了專門的政府云(G-Cloud)。韓國2015年年底已轉移400多項電子政務服務到云端,預計到2017年,將有超過60%的電子政務服務被轉移到云端。美國2014年發布了《美國開放數據行動計劃》,英國建立了政府開放數據門戶,并投資設立了世界首個開放數據研究所。這些國家通過不斷推進電子政務,增強線上服務能力,有效優化了行政運作環節。我國必須加快深化電子政務,完善國家治理手段、方式和機制,構建線上線下高度融合的管理方式,建立陽光政府、透明政府、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不斷提升網絡環境下國家治理能力。
國家治理現代化與電子政務相互促進
電子政務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在驅動力和核心內容。國家治理現代化與電子政務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一方面,電子政務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重要支撐,另一方面,電子政務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和應有之義。近年來,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所產生的強烈需求的推動下,我國電子政務正邁入全方位、高效益、深層次發展的新階段。以政務內、外網為核心的國家電子政務傳輸體系基本建成,國家基礎信息資源共享開放體系初步建立,基于互聯網的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形成,電子政務加速向基層延伸,政務微博、微信及APP等新媒體不斷創新政務服務模式,上海、北京、武漢等多地率先探索政府數據開放,政務云、政務大數據正逐步演變為電子政務的新型基礎設施。電子政務的持續發展,不斷驅動政府改革和管理體制改革日益深化,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必備基礎,同時,也成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助推器和核心內容,是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提升有效治理國家能力的重要載體。隨著信息技術應用普及深化,傳統的社會管理和服務模式越來越難以適應網絡環境下信息多中心發布、人民利益訴求多元化表達的發展趨勢,對政府駕馭社會多元的格局以及提升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市場監管、宏觀決策能力帶來了嚴峻挑戰,亟須以信息化為基礎和動力、以治國理政和政府職能轉變為核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構建與信息時代相適應的國家制度體系,實現國家治理事務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和現代化,提高黨領導人民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能力。
加強頂層設計 創新電子政務運行管理體制
創新電子政務運行管理體制是深化電子政務、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電子政務發展正處于關鍵階段,多年來積累的難題亟待破解。信息碎片化、應用條塊化、服務割裂化現象十分突出,信息共享、資源統籌、工作協調不夠等問題,制約了國家治理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部門分割和利益沖突始終困擾著電子政務的發展,網絡割據、信息資源獨享、業務不能協同導致電子政務重復建設、投資浪費和信息孤島等現象嚴重。再加上數據跨區域、跨部門的共享、保護、開放等缺少統一規定,我國各級政府跨部門、跨地區的信息資源共享進展有限。
信息是國家治理的重要依據,這種信息無法共享的現狀,已經嚴重影響到信息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作用的發揮。必須高度重視這些問題,著力加強頂層設計,創新電子政務運行管理體制,建立強有力的國家電子政務統籌協調機制,制定電子政務管理辦法,形成涵蓋建設、應用、管理、評價全流程的閉環管理體系。明確公共基礎信息資源的建設、使用、共享機制,打通信息壁壘,更好地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會態勢、暢通溝通渠道、輔助科學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