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個城市“一卡通行”是“數據便民”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19-06-12

       公共服務部門從公眾需求出發引導技術落地,應用于現實場景,這也是政府、公眾和技術之間的良性互動。

    一卡在手,天下我有。

    昨天上午,交通運輸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吳春耕介紹,今年將實現全國260個地級以上城市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屆時,用戶持互通卡可以在包括北京在內的260個城市通刷地鐵、公交。

    一張卡可以刷開260個城市公交和地鐵的大門,這在之前是難以想象的。單單是信息共享、押金管理、費用清算等,就復雜到讓很多地方望而卻步。

    但如今,隨著信息化建設的加速和數據高速公路逐步貫通,“一卡通”將真正實現“一卡通行百城”,這對于常往返于諸多城市的“出差一族”和熱愛詩與遠方的“旅拍一族”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尤其是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來說,人員相互流動頻繁,甚至工作居住上演“雙城記”,“一卡通”就更凸顯出必要性。

    當然,隨著手機NFC功能的普及,這種全國通行的“一卡通”也很可能可以直接綁定在手機上,實現一部手機暢行全國。

    以數據的“互聯互通”打破時間、地域上的梗阻,優化公眾的出行體驗,給公眾帶來更多便捷——這是科技帶給社會的“效益增量”。

    尤其是目前,我國正式開啟5G商用元年,隨著硬件設施的完善和軟件系統的升級,“萬物互聯”將一步步走向現實。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積極利用新技術,并從公眾需求出發引導技術落地,應用于現實場景,這也是政府、公眾和技術之間的良性互動。

    如果說,以前的“便民”主要體現在制度設計和工作態度之上;那么,隨著時代發展,“數據”以及由數據所構成的“城市大腦”越來越成為“便民”的得力助手。

    在出行領域之外,異地就醫、辦證審核、資質審批等環節,也不妨緊跟5G的腳步,以“數據思維”去改進以往必須“面對面、文件對文件、公章對公章”的“實物思維”,盡可能節約民眾的時間和精力成本。以更輕量化的管理,釋放城市和民眾的活力。

    □思凝(媒體人)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