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近期,多地印發備案登記管理辦法和網貸業務活動管理辦法,規范網貸行業。
去年下半年,銀監會印發多份文件加緊對網貸行業的監管,要求互聯網金融應透過表面判定業務本質屬性、監管職責,實施“穿透式”監管辦法,并給出一年的過渡期。截至目前,已有廈門市和廣東省先后印發了備案登記管理辦法和網貸業務活動管理辦法。在廈門的備案細則中,提出設立金融風險防控預警平臺,授權電子數據存證服務平臺將存證合同內容中的業務數據按要求上傳,合作的資金存管銀行業金融機構將資金流數據按要求上傳,并匹配比對。平臺除了提交標的成交量、標的種類、借款人數量、出借人數量等信息,還需出具每個標的的種類和合同范本、專項審計報告等。
廈門金融辦行業發展促進處處長連任:通過備案的過程,可以公示哪些是達到標準的企業。希望這個平臺一開始就能收集所有網貸機構的電子合同,一旦出現虛假情況,能及時發現。即使以后出現爭議也能及時調取當時的合同,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但業內人士認為,大額標的、增信問題目前仍是網貸平臺需要整改的核心問題。
銀監會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鋒:在線上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做風險控制,目前來看只是額度比較小的能解決,大額的從目前看還很難解決。(記者 何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