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與“匠心”教學工程創新與發展 ——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匠心”教學工程改革
作者:來源:中國電子報、電子信息產業網發布時間:2018-04-24我要評論
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國際信息產業展開的第三次浪潮。在物聯網時代,互聯網企業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工匠精神”再次登上歷史的舞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雙創”人才更為時代所急需。
“物聯網+”雙創型智慧工匠人才培養模式是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對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匠心”教學工程是林興志教授負責的廣西高等學校高水平創新團隊構建的一個新理論與新模式。該模式將工匠精神引入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以教師工匠和學生工匠為雙主體,以“理論教學——實驗教學——能力培養”三段式工匠鑄造高水平的教師工匠和高素質的學生工匠。
一、“物聯網+”教育特色與創新
全面感知、可靠傳輸和智能處理是物聯網的三個顯著特點。“物聯網+”教育是在專業與課程中嵌入萬物互聯、人工智能、數字導航、大數據、信息感知等物聯網跨界思維,形成交叉學科與知識體系,不僅在教學手段中嵌入物聯網技術,更重要的是利用信息感知與交互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與社會和產業需求實時接軌,在理論與實踐互動中推動技術創新、應用創新和實踐創新。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從2010年物聯網興起即開始研究物聯網與教學改革的融合發展。2011年教育部“全國物聯網技術應用人才培養認證項目實訓基地”在學院落成。2012年學院以“學校+集團企業+物聯網生產力促進中心”為主體進行產教融合實踐,依托林興志教授負責的廣西高等學校高水平創新團隊建立了“智慧工匠實驗室”,自行研發軟件工程實訓教學平臺、創新創業教學平臺等“物聯網+”教學工具,融合“互聯網+”跨界思維,提升工程技術教學水平的同時提供了良好的在線教學環境。
二、物聯網跨界思維與“匠心”教學工程改革
學校于2012年開展實施“匠心”教學工程,主要以打造高水平教師工匠、高素質學生工匠為目標,深化校企資源體系建設,將匠心精神融入到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能力培養的各個環節,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學生創新能力,達到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效果。“物聯網+”雙創型智慧工匠人才培養模式將物聯網的跨界思維嵌入到專業與課程中,專業建設與行業產業發展融合對接,校企共同打造產教融合平臺,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理念,堅持“好”字優先、優質發展,發揮質量在人才培養的戰略性、基礎性、支撐性作用,“匠心”打造高素質的工程技術人才。
三、“校—行—企”為主體進行產教融合實踐
行業產業特色決定了高校人才培養的大方向及目標,行業產業的崗位設置與技術攻關及創新均與人才培養密切相關。“校—行—企”為主體進行產教融合,校企協同創新平臺為“物聯網+”雙創型智慧工匠人才培養創造了良好的實訓與實踐環境,通過引入企業項目實訓及頂崗實習等環節,培養出優秀的符合“物聯網+”復合型人才,為促進區域經濟建設和提高地方商圈服務輸送優秀的科技人才與優秀畢業生。學校在教學改革過程中與中關村軟件園實訓基地合作整合優質教育資源,采用訂單式培養。與多家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建立“產學研用”四位一體校企協同創新平臺,取得了專利等一大批創新實踐成果。成果實踐成效顯著,對“珠江—西江經濟帶”、廣西的支柱產業——糖業帶來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升了“珠江—西江經濟帶”的戰略地位。
四、三段式工匠鑄造
學校提出的“1233”型“物聯網+”雙創型智慧工匠人才培養模式是以“物聯網+”雙創能力本位培養為核心,教師工匠和學生工匠為雙主體,“科研-教學-生產”產教融合三主線并行,理論教學——實驗教學——能力培養三段式工匠鑄造的人才培養模式。“理論教學——實驗教學——能力培養”三段式工匠鑄造是在開展“匠心”教學工程的同時,實體創業平臺與虛擬平臺相結合形成多模空間,以企業實際生產驅動教學與科研,以市場的真實需求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思路,最終實現教師創新和教學能力的培養以及復合應用型學生人才的培養。在此基礎上,學校建立《高職物聯網應用專業(2+1訂單班)》等多個“物聯網+”人才培養方案,“匠心”培養了一大批在校學生,實現了“物聯網+”人才培養新突破。
砥礪前行,匠心筑夢。在“物聯網+”雙創型人才培養的道路上,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還在不斷探索前行,力求培養出“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精準計算”的“匠心人才”,用一顆“匠心”去培育學生成長、成才。
來源:中國電子報、電子信息產業網責任編輯:馬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