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繁榮經濟、增加就業、推動創新、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積極而重要的作用。中小企業數量上已占到全國企業總數的99%,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占GDP 的60%, 65%的發明專利、75%以上的企業技術創新,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都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工業和信息化部把推進中小企業信息化作為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途徑,積極實施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為中小企業研發、管理、市場開拓、籌資融資搭建服務平臺,解決中小企業信息化普遍存在的人才缺、資金少、維護難等困難。
為了解當前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市場發展情況,2010年,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司委托賽迪顧問對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市場進行調查研究,形成了《中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市場發展報告(2010)》并出版發行。該報告以大量數字和案例,較全面地反映了當前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市場發展現狀,分析了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市場的規模、結構、特點和發展趨勢,從區域、行業和企業三個層面闡述了中小企業的信息化需求、信息化服務資源的供給和供需匹配情況,提出了存在的問題、應對措施和政策建議,對進一步推動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具有參考價值。
《報告》研究表明:
中小企業軟件及IT 服務投入比重逐年增加。2009 年中小企業信息化投資規模達到2022 億元,同比上升了8.2%。在中小企業信息化投資中,硬件、軟件、IT 服務的比重依次為59.3%,16.0%,24.7%。
中小企業開展信息化建設最先考慮的三個目標是提高生產經營效率、降低生產經營成本、降低生產經營風險。
中小企業信息化正從單項應用向集成應用過渡。在被調查的中小企業中,50%的企業處于單項應用階段,45%的企業處于部分集成應用階段,5%的企業處于全面集成應用階段。
信息化對企業管理的支持程度已經比較好,但在市場營銷、客戶服務、研發設計、生產制造方面信息化的支撐程度還比較差。
中小企業信息化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信息化建設內生動力不足, 對中小企業負責人的調查顯示,他們最關心的是銷售額、成本、利潤等經濟指標,對信息化認識不足、意識不強,缺乏信息化建設的動力;信息化建設資金投入不足,結構不合理,在被調查的中小企業中,76%的企業信息化投入在50 萬以內,其中35%的企業信息化投入在5-10 萬,23%的企業信息化投入在10-20 萬,18%的企業信息化投入在20-50 萬,軟件只占2009 年中小企業信息化投入的16%;信息化人才普遍較為缺乏,尤其缺乏懂信息化、懂管理、懂業務的復合型高級人才;信息化建設思路不夠清晰,無法將信息化與企業發展戰略有效結合,與具體經營管理工作緊密結合;缺乏頂層設計和規劃,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模式通常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從單項應用開始的,如先用財務軟件,再用進銷存軟件,不同部門采用不同軟件廠商的產品,建設不同的信息系統,但信息系統之間缺乏互聯互通。
與此同時,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市場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市場還不成熟、不規范,目前,我國大型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商很少,許多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商的人員規模都在50 人以下,有的甚至只有幾個人,服務能力差異很大,且因缺乏市場監管存在一定惡性競爭的現象;二是產品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通用性產品多,針對性強的產品少,無法切實滿足企業的個性化需求,不僅如此,同質化導致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商之間市場競爭激烈,削減了利潤空間,進而限制了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商增加研發、渠道建設等方面的投入;三是營銷和服務模式有待創新等方面,采用租用、分期付款、以收服務費取代賣產品的服務商還不多,絕大多數服務商還是需要中小企業直接購買他們的產品,而且要一次性付費,但中小企業通常資金比較緊張,一下子拿出幾十萬、幾百萬比較難,影響了中小企業的信息化服務應用。總的來說,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市場供需雙方匹配情況還不理想。
《報告》在中小企業信息化供需現狀與問題分析的基礎上,對各級政府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加強對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引導,加大中小企業信息化資金支持力度,規范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市場,促進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市場供需雙方的對接,以市場化機制推進中小企業信息化平臺建設,開展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水平和績效評估。
賽迪顧問是中國首家在香港創業板上市(股票代碼:HK08235),并在業內率先通過ISO9001標準認證的現代咨詢企業。公司總部設在北京,在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武漢、成都等地設有分支機構,擁有300余名專業咨詢人員,業務網絡覆蓋全國200多個大中型城市。
賽迪顧問憑借自身在行業資源、信息技術與數據渠道等競爭優勢,能夠為客戶提供公共政策制定、產業競爭力提升、IT規劃與治理、發展戰略與規劃、營銷策略與研究、人力資源管理等現代咨詢服務,服務對象既包括政府各級主管部門與各類開發區,又涵蓋電子、電信、能源、金融與汽車等行業與企業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