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十幾年的HIS建設后,北醫三院基礎設施和應用系統已經建成一定規模,臨床信息系統陸續建設了包括門診和住院醫生工作站、檢驗系統、護理系統、手術麻醉、影像系統等等,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臨床數據積累達到了一定數量級。面對臨床的數據利用呼聲,數據挖掘及大數據利用研究相繼展開。
北醫三院信息管理中心做了初步探索。探索以臨床運營指標、臨床質量監控及臨床科研分析為主要研究方向的臨床智能應用,以患者為中心,以時間為軸線,建立臨床事件數據模型,基于事件連續性建立數據集,數據展現圍繞臨床事件展開。在日前召開的北京衛生信息化大講堂系列培訓上,北醫三院信息管理中心主任計虹結合醫院自身嘗試性建設探索向與會人員做了相關信息的分享。
遭遇多源異構數據,醫院如何破解?
2009年是轉折之年,新醫改啟動,大數據應用爆發。當快速增長的多元化醫院數據遇到了大數據技術,醫療大數據應用快速受到醫療機構的歡迎。大醫院基本上都有上百個系統在線運行,這些系統可能來自幾十個廠商,由于缺乏信息表達、交換、處理方面的統一標準,醫院數據體量龐大,類型復雜,傳輸速度快且價值大,完全符合大數據的特征。所以,大數據技術同樣適用于醫院數據應用,為挖掘醫院數據價值提供可能。
從醫院角度來看,臨床業務對于醫療質量控制、科研分析研究以及信息的共享利用需求更加迫切。當這些來自一線業務的迫切需求被擺在信息中心面前,于是,醫療大數據應用探索起航。
傳統的生產業務或者單個系統數據可以采用單一的數據分析集進行數據處理,大數據的分析需要四步來實現:第一步,集合多個數據集;第二步,解決不同類型的數據的融合和關聯;第三步,按照一定標準進行統一的存儲;第四步,將數據進行綜合的關聯分析之后以不同的主題來展現。
北醫三院的基本情況
目前,北醫三院日均門診16000人次,醫院現有床位1740張,住院周轉率很快,人均住院6.37天,住院入出轉是近8萬一年,年手術量近5萬臺。近幾年,日均住院率指標呈現逐年遞減的態勢。
醫院的信息化規模,醫院網絡覆蓋和機房建設規模龐大,具備集團化的規模優勢。醫院本部加上四個分支機構共有服務器近140臺,其中包括部分虛擬服務器。業務網和辦公網的終端設備有近4000臺,移動終端包括推車150臺,PDA 300多臺,此外還包括豐富的軟件資源,分為HIS、CIS、OA三大應用程序共計104個。
醫院建立了容災備份數據中心,主干光纖萬兆,支持虛擬交換的網絡核心平臺,擁有統一的數據存儲平臺和集群的保護,此外還做了虛擬化服務器和存儲。醫院系統不能停,即便是花5分鐘做數據維護,前端業務也會受到很大影響,所以醫院不間斷的業務連續性保證是非常重要的。機房采用異地災備,災備機房在不同的樓宇,基于高可用的災備集群的網絡架構。保證醫院7×24小時的不間斷業務運行。
臨床業務數據平臺建設
北醫三院是2008年開始就建成了電子病歷系統,到今天我院電子病歷已經用了六年,這六年中我們積累了大量的臨床業務數據,臨床對于數據應用的呼聲也非常高,那么,怎樣才能把這些數據利用起來呢?“相信每個醫院都面臨著這個問題,我們也做了一些嘗試性的探索,也想跟大家分享。”計虹說,“醫院數據利用系統的建設有三大目標,分別是:加強日常的管理、追蹤指標的監測、還有持續的醫療質量改進。”
醫院臨床業務數據平臺建設的基本思路是建立基于HL7的臨床事件模型,消除中間件技術,最終建立一個完善的架構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底層就是各個應用系統,中間是統一的適配器做數據整合,集中存儲,頂層是臨床智能分析系統CI,對醫療質量、運行指標進行分析,最終實現服務臨床和管理業務的目標。
臨床數據大體分為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數據利用平臺建設分為:數據整合、數據存儲、數據分析、數據展現四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