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下半場,產業互聯網進入發展的黃金期,施耐德電氣如何實現更大的發展?追溯其在中國的發展進程,或許可以得到啟示。
1987年,施耐德電氣正式進入中國,受益于改革開放紅利,憑借成熟完善的本土化戰略和強大的研發能力,施耐德電氣成長迅速。從渤海之濱一家不足百人的小型合資工廠,到今天將中國發展成為該公司僅次于美國市場的第二大單一國家市場;從最初專注于中低壓配電及工業自動化,到今天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提供者,施耐德電氣在中國的成長,是一部企業騰飛簡史。
“入華30多年來,施耐德電氣始終堅持在中國實施從研發、人才到合作伙伴體系更為全面和鮮明的本土化策略與模式,始終把自己作為一家真正的中國公司來運營,與中國經濟社會和產業共同發展、協作共贏。”尹正在采訪中表示:“通過本土化的研發與解決方案,及充分本土化的管理團隊,解決了跨國企業在本土化方面的種種挑戰,并通過越來越多合作伙伴協同發展,推動了中國數字化轉型,實現了共贏。”
協作、共贏是施耐德電氣在中國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施耐德電氣充分重視與中國合作伙伴的協作,打造并不斷擴大升級其互利共贏的生態圈。
“(我們)內部將員工作為伙伴進行培養,如今施耐德電氣中國的最高決策團隊也全部是中國人;對外也以開放、包容心態同中國合作伙伴尋求共贏,注重與中國合作伙伴協同成長。”尹正認為,正是強大的研發人才團隊與不斷協作共贏的生態圈,成就了今日蓬勃發展的施耐德電氣。
在持續構建合作伙伴關系的過程中,施耐德電氣與合作伙伴的合作規模與合作方式也是層層深入并多元化發展的。如今的施耐德電氣,已經擁有了穩定且持續擴大的“朋友圈”,既有客戶、供應商、分銷商、科技公司,也有高校、創業公司、外國商會、行業協會、標準化協會等機構。施耐德電氣還通過創新投資孵化和投資一些技術初創公司和大學項目,探索行業新技術。目前,該公司已形成了多層次、多格局的生態圈聯盟。在聯盟內,多方互相學習,協作成長。
這個“朋友圈”顯然有助于施耐德電氣在產業互聯網的下半場掌握先機。正如尹正所述,數字化轉型并非易事,并非某個獨立的企業或者組織能夠完成,需要一個開放的“朋友圈”。
他認為,“真正的產業數字化還需要產業鏈上下游共同推進,例如從數字化采購、數字化的生產與運營,到數字化物流、分銷等等。因此,數字化的實現需要一個開放的‘朋友圈’,共享、共創才能一起共贏數字化未來。”如今,施耐德電氣正致力于通過自身轉型和技術創新,整合數字化、能源管理和工業自動化專業知識、行業應用能力,依托物聯網,引領行業數字化轉型。
施耐德電氣的這一變化,也與當前的經濟大勢高度契合,符合跨國公司在華發展階段的新需求。上海市社聯研究員權衡認為,“在國內外愈加公平的競爭環境中,外資可通過與本土企業的合作來發展創新,從而形成與本土產業鏈緊密協同的完整產業體系。”
從全球背景來看,外資企業與中國企業正形成強強聯手的格局。經濟全球化以及中國企業逐漸加快的出海步伐,也為外資企業與中國本土合作伙伴深入協作提供了契機。外資企業有海外視野、資源及技術經驗,能夠助力中國企業海外市場競爭;同時外資企業也實現了在中國市場進一步深耕與價值體現的最大化。與中國伙伴協同發展,推動跨國企業在華發展進入全新階段。
新一輪更高水平開放下,數字化轉型浪潮中,施耐德電氣正面臨著歷史發展的重要機遇。生態圈是施耐德電氣在中國成長壯大的基因,而持續擴大其規模與合作多樣性將會是施耐德電氣接下來的戰略方向,這無疑將會推動中國企業和經濟數字化的轉型進程。
“站在新的起點上,中國已經并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強大的增長引擎,施耐德電氣對中國市場一直充滿信心,未來會持續加大在華研發投入,并不斷擴大升級朋友圈戰略,與中國企業協同發展,推動數字化轉型與全球化進程。”尹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