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7日電 (記者任妍)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劉尚希表示,要順應數字化大趨勢,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充分發揮數字經濟帶動就業的杠桿效應。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社會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線。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保障好基本民生。
作為未來經濟的主體形態,數字經濟展現出顯著的引領作用,在就業方面更是如此。劉尚希表示,隨著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其創造的新就業崗位占比近三成,產生的新職業中多數與數字化密切相關。在第三產業中,數字經濟帶來的崗位占到六成。當前,亟需突破傳統的就業認知框架,加快就業促進政策的創新。
“我們要進一步發展數字經濟來吸納青年就業。”劉尚希認為,數字平臺經濟所形成的新型就業“生態系統”,既是青年當下就業選擇的過渡地帶和未來主體形態,也是青年人才自雇創業的“孵化地”。經濟組織平臺化,是數字經濟的基本趨勢。
談及數字經濟的包容性和勞動參與率,劉尚希表示,應充分發揮數字經濟對特殊困難群體更為友好的特點,利用平臺經濟提升長期失業者、殘障人士等返回勞動力市場的比例。同時,依托平臺大力開發時間靈活、自由選擇、無需固定場所的各種獲取收入的機會,賦予勞動者更多的自主就業創業自主權,降低勞動力市場門檻,提高就業創業的包容性。
此外,劉尚希表示,在數字化時代,機器人將會加速替代重復性勞動、非創造性勞動,無人車間、無人商店將會不斷增多,但管理維護機器人、以虛控實等新職業也在不斷增多。具備數字素養和數字能力,已經成為數字經濟就業的基本要求。應加快發展數字教育,提高勞動者的數字知識、數字技能,降低獲得數字知識和技能的門檻。特別要注重縮小不同行業、不同代際勞動者數字知識與技能的差距,防范“數字鴻溝”帶來新的就業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