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經濟時代全面開啟,尤其是整個社會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工業互聯網正在各行各業加速落地,賦能效應持續凸顯。日前,《人民郵電》報記者從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獲悉,我國工業互聯網標識注冊量已突破200億,產業發展進一步提速。
注冊量迎來爆發式增長
經過三年多的發展,我國工業互聯網標識注冊量迎來“爆發節點”。從具體的數據上看,2019年10月,我國工業互聯網標識注冊量成功突破1億大關,2019年11月突破10億,2020年12月突破100億,2021年5月突破200億……從1億到100億,產業界用了一年多的時間,而從100億到200億,歷時不到半年。這意味著,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已經從概念期走入“快速落地期”,工業互聯網技術日漸成熟,尤其是隨著二級節點數量的持續增長,工業互聯網正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得到實際應用。
在政策的有力指引下,在產業界各方的協同下,我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取得了階段性進展。記者從中國信通院獲悉,目前,北京、廣州、上海、武漢、重慶五大國家頂級節點持續穩定運行,并且已具備標識注冊和解析、數據同步和可視化、安全保障以及多種異構標識解析等能力,本地解析時延達到毫秒級,解析成功率大于99.99%。同時,南京、貴陽兩大災備節點正加快建設。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已上線二級節點134個,覆蓋23個省區市的28個行業,接入企業超過15000家,標識注冊量突破200億,日均解析量達到1200萬次,以頂級節點為中心的融合型標識解析體系架構已經建成。
二級節點加速落地
工業互聯網標識注冊量的爆發式增長,得益于二級節點數量的快速增長。2020年,在疫情的沖擊下,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實現“逆勢”增長,各地的二級節點和企業節點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呈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發展勢頭。
再來看一組數據:2018年10月,全國首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行業)節點在廣東佛山啟用;2019年12月,全國已上線二級節點數量達41個;2020年9月,已上線二級節點數量達74個;2020年12月,已上線二級節點數量達85個;2021年5月,已上線二級節點數量達134個。
隨著新基建加速落地,尤其是工業互聯網在賦能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中的效能開始凸顯,各地政府加快工業互聯網建設步伐,加快出臺相關政策,明確發展目標。在這一趨勢下,工業互聯網二級節點落地進一步提速,一些省(市)的工業互聯網發展優勢開始凸顯。統計數據顯示,從2020年12月初至今,工業互聯網標識注冊量增長較快的省(市)為:江蘇省、湖北省、廣東省、北京市、四川省、浙江省。
融合應用繁花似錦
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最終是要將技術和應用融入千行百業,助力企業提質增效。今天,隨著整個社會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尤其是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數字化轉型提升為“第一工程”,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場景也日漸豐富。
曾經,談到工業互聯網,人們往往想到的是裝備制造、汽車制造、船舶制造等應用場景,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距離較遠。但是今天,隨著工業互聯網融入更多行業,人們在食品加工、醫藥防偽、白酒溯源、食品溯源等領域也看到了“新奇特”的標識應用。
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冷鏈食品的溯源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有企業通過使用工業互聯網標識技術,打造進口冷鏈產品安全碼,保障冷鏈食品安全。又比如,某白酒企業將工業互聯網標識與產品“一物一碼”相結合,實現面向渠道的工廠出庫、經銷商驗貨出貨、終端驗收等全流程追溯和管理,并為消費者提供產品信息追溯、產品防偽等工業互聯網標識應用服務,受到了市場的青睞,僅僅三個月,標識注冊量就突破3億。
據悉,在企業應用方面,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已覆蓋數十個場景,包括供應鏈管理、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產品追溯、數字資產共享與交付、“一物一碼”標識結算、身份認證、設備管理、售后管理、倉儲管理、防偽防竄貨、政府監管、物流監控、產品臺賬管控、信用體系、知識產權、市場營銷、編碼服務、智能化生產等。而在公共應用方面,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已經打通了多種“服務入口”,與支付寶客戶端等對接,方便消費者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與新技術的融合創新也在提速。目前,業界正在推進標識與區塊鏈的融合創新,星火·鏈網超級節點已在北京、武漢、重慶、濟南等落地,接入四川“蜀信鏈”、廣西“桂鏈”等多個聯盟鏈。
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正在日漸完善。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節點建設的持續推進以及應用的進一步繁榮,工業互聯網將更深、更廣地融入千行百業,賦能數字經濟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