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工業互聯網正在賦能工業的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成為新時期、新格局下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副總工李俠宇在第五屆世界智能大會上表示,5G商用賦能了很多垂直行業,開啟了萬物互聯的時代。據中國信通院測算,預計5G在2020年至2025年帶動其他產業增加值增長11.9萬億元。5G時代將加速推動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催生新業態、新需求,孕育新模式、新產品、新服務。
“智能制造是中國實現變道超車的根本途徑,而工業互聯網是推進智能制造的可行路徑。傳統工業軟件實施周期廠,投入高,多數企業有心無力,工業互聯網降低企業數字化門檻,大幅降低上線成本。”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何永勇在大會上指出。
實際上,5G+工業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正在緩解傳統制造企業的痛點。
海爾數字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磊在大會上介紹,從生產決定消費,到消費決定生產,兩網融合是互聯網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的下半場。海爾有17家互聯工廠,互聯工廠的不入庫率達到了78%,也就是說海爾生產的產品都是定制的,生產出來的產品第一時間就到了客戶的倉庫或者用戶的家里。
顯而易見,工業互聯網和5G融合創新發展,有力推動了制造業從單點局部的信息技術應用,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面轉變,從而為我國建設制造強國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機器替代肉眼檢測布匹,瑕疵檢出率高達99%,還能24小時運行;坐進遠程駕駛艙,能實時操控上千公里外的挖掘機,動作幾乎沒有延遲;機械臂、物流車、傳送帶等工廠生產單元自動配合,實現取料、裝配、檢測全程無人化…這些場景生動展現了5G+工業互聯網賦能制造業的能量與魅力。
5G、工業互聯網這兩項先進技術可謂相輔相成。一方面,相比3G、4G,5G具備高速率、低時延、廣連接的技術優勢,能夠更好滿足工業互聯網傳輸海量數據、快速精準控制的高要求。另一方面,工業互聯網能為5G創造大量應用場景,進而推動5G技術更快發展。
在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5G開創了工業互聯網的新格局,展示了廣闊的創新空間,進而支撐我國工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在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副司長王建偉指出,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工業互聯網平臺從建設培育期階段進入賦能應用階段的第一年,下一步工信部將不斷深化對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的規律性、系統性認識,加快平臺應用推廣。
實際上,為促進5G+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相關政策支持力度正在加大。工信部近期明確,到2022年打造5個產業公共服務平臺,覆蓋10個重點行業,形成至少20個典型工業應用場景。
王建偉在大會上透露,未來,工信部將加強政策引導,加快出臺兩化融合“十四五”規劃,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統籌推進工業互聯網示范區創建工作。同時,深化平臺賦能,持續推動工業企業和工業設備上云,培育工業APP和微服務資源池,打造多層次、系統化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此外,還將打造繁榮生態,完善平臺的標準體系,加快創建合作中心建設,建好用好平臺應用創新體驗中心,深化產融結合,為產教合作和為平臺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多措并舉之下,隨著5G+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加速拓展,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大, 兩者融合將逐步釋放乘數效應,助力我國制造業水平更大提升。(記者 楊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