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理網絡營銷號須打破流量崇拜
    來源: 中國經濟網 作者: 發布時間: 2021-03-08

    2021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李東生提出,部分營銷號靠不負責任的方式吸引眼球,傳播內容,應該通過法律進行規范,加大對網絡誹謗行為的打擊力度。

    此言得到廣泛贊同。當前我國網民規模已接近10億;2019年我國城鎮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為93.9%,農村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也達到了90.3%。互聯網不僅是人們獲取信息的平臺,而且廣泛滲入社會生活各方面,從購物到旅游、從學習到娛樂、從育兒到養老、從社交到婚戀、從教育到就業,通過網絡渠道獲取的信息對人生的大事小情產生了深度影響。

    網絡營銷號作為網絡信息的制造和散布者,是網絡輿論領域的一股重要力量,有的故意把自己打扮成機構媒體,卻沒有新聞媒體應有的資質與擔當,而是以營利作為主要目的,以流量分成為主要手段,成為網絡誹謗、謠言等的策源地或推手,損害了健康的網絡輿論生態。

    應該說,這幾年,網絡惡意營銷號整治工作深入推進,方式手段不斷健全,已取得顯著成果。但不可否認,網絡誹謗屢禁不止、惡意營銷死灰復燃等問題依然存在,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提升網絡治理效果,必須以法律為準繩,從源頭入手,多管齊下。對于根治惡意營銷而言,必須進一步健全法律法規,依法保持重拳出擊態勢,壓實平臺責任,提高侵犯法律底線和道德底線的成本。還應提高網絡治理的科技含量,加強網絡誹謗取證、惡意營銷屏蔽、廣告投放審核等方面的技術手段建設,筑牢清朗網絡之風的科技基礎。

    同時,網絡世界的多元參與和自主互動的特性,對網絡活動參與主體的自律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整治惡意營銷也是如此。在全網弘揚和確立正確的“流量觀”,打破流量崇拜,告別“唯流量論”,豐富和健全網絡活動評價體系,已成為一項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流量”是互聯網文化的重要標志,在許多網絡活動中具有“底層邏輯”的意義。營銷號更是視“流量”為命根。有的營銷號置法律法規、公序良俗于不顧,不惜洗稿剽竊、歪曲事實、造謠生事、煽風點火,甘當網絡世界的“泥石流”,就是為了吸引眼球、博取“流量”。可見,從“流量觀”入手加強營銷號治理具有基礎性意義。

    因此,在我國網絡文化建設中,應明確把“流量觀”作為重要內容,并將其納入網絡治理制度和法規,轉化為可操作的具體舉措,從而有效引導網絡信息生產、制造和傳播者以及廣大網民理性看待流量、正當賺取流量,做到“君子愛流量,取之亦有道”。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