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張掖荒地造“芯城” 智能園引企“西游”
    來源: 中國新聞網 作者: 發布時間: 2020-12-24

    10萬部“甘肅制造”手機出口中東地區;“張掖制造”商用智能機器人下線;“張掖制造”智能消毒機器人入職醫院……在甘肅張掖近郊一處占地足有1500畝的智能制造產業園內,聚集著20多家智能制造企業,向全球輸送著智能產品。而兩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地。

    地處河西走廊中段的張掖,以生態農業和旅游業為民眾所熟知,其“張掖丹霞”更是蜚聲海內外的著名旅游品牌。在丹霞“熱能”持續帶動之下,當地官方謀劃著在新興產業方面的轉型發展。

    張掖自2018年啟動建設智能制造產業園,以推動當地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和綠色生態產業崛起。

    智能制造企業“西游”:看重成本和市場

    “隨著5G商用正式開啟,萬物互聯已成現實,智能終端的形式不再局限于手機,催生出諸多細分領域。”張掖市甘州區委黨校講師紀騰飛介紹說,根據IDC的市場調查,目前,中國不到10%的家庭有智能家居設備,但35%的家庭對智能家居感興趣,市場潛力巨大。

    “智能產品競爭異常激烈,同質化嚴重。”紀騰飛認為,競爭優勢在于包括人力、土地、交通物流、設施等成本控制,相對于東部地區而言,這是中西部地區無法比擬的優勢。

    作為深圳一家電子企業負責人的呼建江,數次隨團考察,決定投資3.6億元建廠,用于組裝生手機、機器人等智能終端設備。他說,在寸土寸金的沿海城市,廠房面積小但租金不菲,加之人員工資等支出,生產成本過大。

    心里有本“成本賬”的呼建江表示,在西北投資建廠,上漲的是物流成本,而土地、人工、水電等成本大幅下降。在他看來,這是一筆很劃算的投資。

    12月18日,深圳一家科技企業的分公司在產業園投產運營。該公司副總經理白兵,從事智能制造行業已有15年之久。他認為,智能制造不再是國外的“專有名詞”,國內企業的核心技術可以承接越來越多科技項目。

    已在張掖1個月左右的白兵,對氣候和飲食差異至今還未習慣,而他之所以選擇繼續留在張掖,除豐厚的工資待遇外,他更看重的是西北的市場機遇。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盤和林分析說,企業西部建廠,可以騰出更多的資金用于技術研發與市場開拓,這也是更多企業選擇由東向西“遷移”的原因所在。

    官方“真金白銀”筑巢引鳳集聚效應日益凸顯

    為實現智能終端產業全產業鏈轉移和發展。2019年4月,張掖市甘州區明確規定,從事手機、平板電腦、計算機、機器人、大數據等智能制造裝備和消費電子產業的生產制造類企業,設備投入在2000萬元以上,從貸款利息、新購設備、廠房租賃、廠房裝修等方面進行補貼和獎勵。

    據悉,“扎根”張掖智能制造產業園的融信、偉博、展訊等20家企業已享受各類補貼資金超9000萬元。

    同時,當地官方還將職業教育中心搬遷至智能制造產業園,希望為企業提供專業工人,也為當地培育“產學研”全產業鏈。

    作為張掖市職業教育中心機電專業高二學生張旭東,在一家企業流水線上負責完成藍牙耳機線路安裝。張旭東說,他們是學校機電專業第一批實習生,與靜坐教室上課不同,動手實踐,還是能學習到課本以外的知識。

    對于未來計劃,張旭東打算繼續學習機電專業,有朝一日成為高端技術人才,為家鄉智能產業發展貢獻才智。

    此外,張掖市委書記楊維俊還多次在公開場合承諾,當地將多渠道爭取國家項目資金支持,持續做好園區規劃建設、項目落地、跟蹤服務等工作,配套完善技術、信息、物流等生產性服務產業,全面提升園區承載功能,不斷優化營商環境。

    對此,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盤和林認為,正因為西部地區官方對招商引資的持續重視以及西部地區對企業吸引力的不斷增加,才使得張掖在智能終端等新型產業發展方面加速聚變。

    如今,越來越多智能制造企業踏上“西游”之路。其中最具代表的莫過于華為選擇在張掖建立大數據中心,項目涵蓋綠色生態農業、新興生態工業、全域生態旅游業及基礎設施、智能制造、信息技術、商貿物流、社會事業、民生保障等多個領域。(完)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