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助力精準防控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 發布時間: 2020-02-21

    【現象】利用小程序自動定位,監測附近新冠肺炎感染病例發病點;依托交通樞紐健康申報系統,自主填寫健康狀態、始發城市,減少車輛排隊等候時間;通過掃碼登記返程人員信息,進行大數據比對,追蹤與疑似患者密切接觸人員線索……疫情發生以來,各地區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運用到疫情防控中,實現對疫情的精準防控、對流動人員信息的精細掌握,提高了抗擊疫情的精準化水平。
      【點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應對重大風險挑戰中,科學技術也往往能帶來有效辦法。這次疫情防控中,科技力量的使用就是有力證明。
      相比傳統的人工記錄、填表統計、排查篩選等舉措,將大數據技術運用到疫情防控的決策、發現、處置等環節,成為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個顯著特征。工業和信息化部通過電信大數據,為全國疫情防控提供動態人員流動信息,服務國家對整體疫情態勢的預測預警,為各地對疫情的精準防控和精準施策提供了有效支撐。一些大企業也實時開發基于各種大數據技術的APP工具,比如“確診患者交通工具同乘查詢系統”“疫情數據實時更新系統”“發熱門診分布地圖”“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自測評估系統”等。這些數據化工具有利于公眾做好自身防護,阻斷疫情傳播。事實證明,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科技力量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在這次疫情防控中,面向社會公眾的大數據應用,展現了新技術蘊藏的潛力和廣闊前景。這啟示我們,大數據技術要想發揮更大作用、更好造福群眾,必須建立起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為中心,面向全社會的數據服務體系。對于政府來說,要實現政府信息平臺和數據平臺的融合,將大數據更好服務社會,以此優化提升公共服務的能力。對于一些互聯網企業來說,要通過整合數據源,拓寬數據利用渠道,充分利用長期沉淀的數據,在產品創新中發現新的服務模式和商業機會。
      這次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檢驗著我國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程度和社會成效。客觀來說,把技術力量應用于當前的疫情防控工作,仍然有可以挖掘的潛力。比如對防控數據的統計,不少地方依然重復著人工記錄、層層上報的老辦法,牽扯了基層干部過多精力。再比如,由于企業、政府、社區之間的數據沒有打通,數據共享還處于一般水平,影響了疫情數據運用的有效性、可靠性,等等。針對這些問題,鼓勵企業創新研發,提升技術供給能力、豐富使用場景是當務之急。從長遠來看,要構建集各種數據信息于一體、開放共享、安全可靠的大數據平臺,形成一整套成熟的運轉體系,建立重大任務中大數據使用的長效機制。
      將科技力量應用于精準防控,也要避免技術可能帶來的風險。無論是數據泄露、數據濫用等違規行為,還是竊取個人信息和侵犯用戶隱私等隱患,都需要統籌考慮。日前,中央網信辦針對利用大數據支撐聯防聯控工作發布了通知,要求收集聯防聯控所必需的個人信息要堅持最小范圍原則,收集或掌握個人信息的機構要對個人信息的安全保護負責。落實這些要求,關鍵在于采取嚴格的管理和技術防護措施,加大監管力度、筑牢制度堤壩。
      《 人民日報 》( 2020年02月21日 05 版)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