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交易火爆背后,智能經濟的跨界融合趨勢日趨明顯,新的消費需求,新的產業形態將層出不窮。
雙11每年都在創下新的成交額紀錄,而今年雙11還有一大特點,就是智能化趨勢日趨明顯。
比如,智能家居成為今年雙11期間的一大亮點。數據顯示,智能家居商品在天貓雙11預售期間,爆賣了近百萬件,成為最受歡迎的消費品類之一。截至11月6日,共有5.4萬件智能門鎖接替了傳統的“鐵將軍”,5萬臺智能投影儀將客廳變成了“家庭影院”。“第一爆款”則是掃地機器人,近12萬臺掃地機器人將在雙11后入戶“上崗”。
看似高大上的人工智能,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化應用場景,并走進尋常百姓家,這也恰恰印證了“智能經濟”正成為國民經濟發展新引擎。
何為智能經濟?智能經濟首先體現為人機交互方式變革。如果說過去20年,智能手機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在智能經濟時代,智能終端會遠遠超越手機的范圍,包括智能音箱,各種可穿戴設備,無處不在的智能傳感器等等。
今天,許多家庭的一天大致是如此,早上起來,隨著“智能音箱、開燈”“智能音箱,開啟掃地機器人”,你一指揮,智能音箱就化身得力的小保姆,讓相關電器自動開啟。
可以看到的是,正是以智能音箱、智能投影儀、智能手環等為代表的智能設備,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熟悉和使用,也就逐步形成了智能家居產品和服務體系,并且在雙11期間引爆更多的需求。
這其實就是我國在人工智能基礎層、技術層的多年研發,最終形成了在應用層的全方位應用。根據烏鎮智庫發布的數據,2009-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累計專利數量達到68467件,排名世界第一,同期美國人工智能專利數量為30200件。
中國在人工智能基礎層和技術層的大力投入,形成了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后發優勢,同時也由于一大批企業參與其中,讓人工智能研發從一開始就帶有針對性,走產學研一體化路徑。
在今年雙11期間,除了前端的智能家居等產品落地外,后端的智能技術運用也更加突出。據阿里云剛剛公布的數據,雙11訂單創紀錄,每秒54.4萬筆,中國唯一自研的云操作系統“飛天”,成功扛住全球最大規模的流量洪峰,也就為雙11創下新的交易紀錄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由此可以看出,雙11交易火爆背后,智能經濟的跨界融合趨勢日趨明顯,新的消費需求,新的產業形態將層出不窮。也因此,智能經濟所指向的數字經濟體蔚然成型,高大上的人工智能不再是一個專業術語,更通過各類大到推動企業和產業轉型升級、小至滿足普通人日常生活工作所需,日益深度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當中。雙11智能家居等產品的熱銷,不僅讓廣大消費者共享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紅利,同時也會有越來越多行業和企業通過人工智能所主導的科技賦能,研制符合社會需求的智能產品,從而擺脫傳統發展模式困境的新動能,這恐怕就是今年雙11帶給我們的思考和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