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在港IPO,AT為何青睞港交所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19-11-15

       阿里此次擬回到港交所說明,作為全球老牌金融中心的香港特區,適應中國經濟發展,擁抱中國商業趨勢,已經是不可抗拒的生存發展法則。

    據新京報報道,11月13日晚間,阿里巴巴集團(紐交所代碼:BABA)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正式確認在香港IPO。與此同時,香港上市股份與紐交所上市的美國存托股可以互相轉換,阿里將繼續在紐交所上市并交易。屆時,阿里將成為首個同時在中國香港和美國紐約兩地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另一個備受關注的焦點是,阿里此次在港上市完成,也意味著,中國本土互聯網公司的兩大巨頭AT將齊聚香江,阿里將與“港股之王”騰訊控股(00700.HK)同臺競技。而港交所也成了繼紐交所之后,“集郵”中國互聯網巨頭最多的證券交易所。

    除了AT之外,諸多本土新經濟孕育的巨頭,也在近兩年紛紛選擇登陸港股市場。以2018年為例,港股市場最大的兩個IPO項目分別是小米和美團。

    互聯網經濟和科創實力均不算前沿的香港,其資本市場為何能對互聯網新科技公司產生強大的吸引力?追根溯源,還是與阿里當年與港交所“擦肩而過”產生的巨大“刺激”有密切關系。

    幾年前,由于未能滿足香港《上市規則》所設定的條件,阿里巴巴的千億美元IPO被迫放棄香港,改道美國。港交所錯失了當時的阿里巴巴,隨后的教訓也是深刻的——遠赴紐交所上市之后,阿里創造了資本市場歷史上最高的IPO紀錄。

    阿里因港交所的“刻板規定”轉道,之后產生了示范效應,諸多內地公司上市的第一選擇都是大洋彼岸。

    然而近年來,中概股在美國的遭遇卻面臨著越來越大的不確定性,此前就有消息稱,特朗普政府正在考慮將中概股從美國證券交易所除牌。

    除此之外,海外投資者對中國本土商業發展的遠距離眺望,并不足以使得他們真正理解這些公司的未來發展潛力,而在市場上頻繁遭遇空頭機構做空,更使得中概股們應對乏力。

    而鑒于此前的慘痛教訓,港交所近年來的改革不斷提速。2017年底,港交所宣布二十多年來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改革,在一定條件下允許同股不同權和不盈利企業上市。

    2018年4月,港交所宣布已擬定《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制度》,在這項“港交所IPO新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容許實行不同投票權架構,即“同股不同權”架構的企業在香港上市。

    不斷適應內地經濟商業新機會新形勢的港交所,近兩年推動的一系列改革頗具針對性。其實,基于香港交易市場更為國際化的特性,相比內地的資本市場,港交所理應成為中國新經濟公司全球化的一個窗口。

    而且,相比其他證券交易所,香港具有地理鄰近及文化鄰近的優勢,語言溝通上更為便捷;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港交所也能夠節省赴港上市企業的溝通成本和融資成本。

    更為重要的是,繼滬港通和深港通開通之后,內地投資者同樣能夠通過這些渠道投資這些標的,避免內地投資者錯失新經濟的增長紅利。

    在內地注冊制改革不斷推進、科創板更是初露鋒芒的當下,交易所的競爭也在不斷加劇,對于誕生于新趨勢中的內地商業新貴們來說,擁有的證券化選擇正越來越多。

    作為全球老牌金融中心的香港特區,適應整個中國經濟發展,擁抱中國商業趨勢,已經是不可抗拒的生存發展法則。如何與內地資本市場相互配合、互通有無、差異化定位,共同成為服務經濟發展的融資渠道,已經是擺在港交所面前的未來發展第一要務所在。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