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國數字化新業態不斷涌現,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6億。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等區域信息化協調發展,區域數字經濟增長極正在形成。
“隨著人類社會的高度信息化發展,大數據應用及其相關產業正成為全球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有關數據顯示,數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就會增長0.5%至0.62%。”中國遙感應用協會常務副秘書長衛征介紹,我國自上世紀以來,以數字經濟為牽引,通過創新服務模式、提升用戶體驗,有力提升了數字經濟及相關產業發展。
《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2018年)》顯示,去年我國數字化新業態不斷涌現,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6億。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等區域信息化協調發展,區域數字經濟增長極正在形成。數據資源已成為驅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信息消費對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形成強大動力。
“當前,數字產業與智能制造業不斷深度融合為數字經濟發展帶來良好前景,我們要積極擁抱數字經濟藍海。”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徐錠明表示,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需把握3個關鍵詞:數據要素、融合發展、多元共治。中國要發展大數據,一定要建立誠信體系,彌合數字鴻溝,加強國際合作,分享數字經濟發展成果。同時,還要防止數據壟斷,應建立相關法律,為數字經濟安全發展保駕護航。
“以遙感為主的空間信息消費,是圍繞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群體性需求展開的,它具有社會治理、開發型的消費屬性。”衛征說。
談到具體的遙感數據,衛征表示,它的特性在于宏觀和真實,而且它有更高的信息密度,這種信息密度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信息手段去挖掘,然后形成專業產品。這個系統有集合、形態、數量、光譜、時間等各類信息,為人們經濟生活提供各種服務。
如何通過整合城市里的數據資源來實現城市的精細化治理?對此,科大訊飛大數據研究院執行院長譚昶認為,需要完成從數據共享、業務共享到智能化治理的轉變,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服務實體經濟,輔助社會治理和政府管理。
譚昶表示,首先要形成數據共享的時空記憶,將整個城市時間上、空間上的數據統一融合、統一處理。“我們要對數據進行深度分析,發現里面的關聯問題,哪個點是影響問題的核心關鍵點,之后要讓專家判斷發現的問題要不要處理,處理的優先級如何。更新這些知識后,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就可以不斷進步、持續成長,最終實現智能化治理。”譚昶說。(記者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