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政務 開啟服務型政府之門的鑰匙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06-05-26

    2006年是我國信息化發展戰略全面實施的第一年,也是我國電子政務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一年。一方面,電子政務已經跨越了單純的自動化辦公和政府上網的兩個節點,開始向政府信息化服務的方向轉型;另一方面,電子政務一度被標榜為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的標簽,并沒有因為信息化的發展而停止人們對電子政務的質疑與思考。 

    雖然,電子政務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離服務型政府的路還很長,其中一點不容忽視的是,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在投入與產出上,幾乎不成比例。那么,作為國家信息化戰略的重點部分,國家投入這么多錢,電子政務到底帶來了什么,電子政務又將走向何方?E-government的路有多遠?對此,記者日前走訪了清華大學電子政務實驗室主任孟慶國博士。 

    差距究竟在哪里 

    記者:自電子政務啟動以來,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電子政務在政府部門的應用已經初見成效。一個很明顯的感覺就是,我國電子政務已經開始從強調管理到強調服務上轉型,當然其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這種影響的關鍵因素之一自然不能排除西方電子政務理論。盡管如此,我國的電子政務依然處于一種不溫不火的狀態,這是目前大多數人的共同觀點。那么這樣的一種情況之下,我們應該怎樣正視當前的不足?不妨將眼光放的更遠些,或者依靠他山之石來為己所用呢。與國外相比,還存在哪些差距? 

    孟慶國:近年來,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成效還是顯著的:一是各級政府網站的逐步完善,信息化窗口的價值得到體現,尤其是2006年元旦中央政府網站的開通,是一個新的里程碑;二是以客戶為中心的建設理念不斷強化,電子政務的在線服務功能開始加強,企業和公眾網上辦事的渠道和范圍不斷拓展和深入;三是一些重點信息化工程的效能開始凸顯。比如與國民經濟緊密相關的金關工程和金稅工程,已經取得初步成效。 

    發展是一方面,差距也是明顯的。比較而言,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至今還缺乏強勢的頂層設計,在電子政務推廣實施中還缺少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其次,我國電子政務在公共服務領域中的應用還很初步,而且建設模式還有待拓展和創新。比如,在國外的電子政務建設中,特別強調公共服務領域信息化實施和運營的“外包”模式,這種模式更易于實現電子化公共服務的市場化和客戶化,最終達到最佳的客戶滿意度目標。再者,我國電子政務的建設目前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和制度安排,管理體制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制約了我國電子政務建設和發展。從當前國際經驗來看,在信息化建設中普遍推行CIO制度,CIO制度適不適合我國政府的信息化建設雖尚需進一步研究,但是一個適合國情的、合理有效的管理體制是絕對不能或缺的。還有,就是立法與政策問題也已經顯著滯后于電子政務的建設實踐。 

    瓶頸是什么 

    記者:電子政務的進步,是肯定的。但是也有人感嘆:機構條塊分割,部門職能交叉。僅是理順其中錯宗復雜的關系,尋求一個好的突破點,就已經是一道不低的門檻。這些都給電子政務的應用埋下了諸多的伏筆。您認為目前制約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障礙在哪里? 

    孟慶國:制約的因素有很多,但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政府模式條塊分割的問題。電子政務強調前臺的一站式和后臺的高度協同和整合。但目前我國政府機構條塊分割,部門職能交叉,這種分割與交叉的體制與電子政務的統一性、開放性和交互性產生嚴重沖突,直接的后果必然導致各級政府部門的電子政務系統相互封閉和孤立,難于實現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克服這個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就需要推進政府管理模式改革和創新,通過優化政府工作流程的協同和信息資源的整合,實現跨層級、跨部門的政務協同和信息共享,提升電子政務的實施和應用水平。 

    二是最終需求含糊不清的問題。目前的政府網站與其說是一個服務窗口,還不如說是一個典型的新聞網站。 

    三是“數字鴻溝”普遍存在的問題。“數字鴻溝”現象已經滲透到當今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當中,成為在信息時代突現出來的社會問題。我國“數字鴻溝”問題尤為突出,顯著存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和不同人群之間的三大“數字鴻溝”。這三大鴻溝將越來越突出成為我國電子政務未來發展的重大瓶頸之一。“數字鴻溝”的出現和加深嚴重阻礙著電子政務的發展。 

    難題如何破解 

    記者:問題往往都是在應用中暴露出來的。隨著電子政務的深入發展,制約因素也越來越突出,有些地方電子政務已經開始觸及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不能單靠技術和政府信息化推進機構本身就能解決得。這些制約因素有傳統體制的慣性、法律制度的缺失、部門協調的困難和信息環境的不良等方面,它們實際上是反映了傳統政府管理模式及體制與電子政務固有特性的不適應。同時,也有人為因素和觀念上的問題,電子政務建設上存在的好大喜功的現象更多體現了人的問題,而領導人的信息意識弱則是觀念上的問題,它們都不同程度地制約著電子政務的健康發展。在所有制約電子政務的因素中,如環境、人為、觀念等方面,從您的角度來看,有什么解決辦法? 

    孟慶國:問題的存在無法避免,但也并非束手無策。首先,要加強引導、宣傳和培訓,使有關政府部門的領導盡快轉變觀念,進一步提高政府機構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服務的意識和水平。其次,要通過不斷深化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為電子政府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行政環境。比如,審批制向登記制的轉變,實質就是一個很大的飛躍。最后,要有切實有效的電子政務績效考核機制,至少應保證電子政務不應該成為面子工程或者政績工程的一個籌碼。 

    績效怎么評估 

    記者:在主管單位將電子政務納入績效評估體系中時,電子政務才逐漸地被重視起來。我國的電子政務評估體系比較混亂,以網站評估代替電子政務評估的現象比較嚴重,這個與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初衷相去甚遠。電子政務到底應該評估什么,這個在業界還有一定的爭論,一直到現在,也沒有具體的標準可以遵循。在電子政務績效評估中,需要考量哪些因素?您認為目前的評估體系存在哪些不足?您的建議是什么? 

    孟慶國: 目前再電子政務的評估主體上,存在政府評價、專家評價、第三方機構評價,以及公眾評價等幾種類型。按照政府信息化的推進層次,電子政務的評估一般可劃分為國家層次、政府層次、應用系統層次和項目層次的評價體系。國家層次級評估主要以考察信息基礎設施、信息化指數及數字鴻溝等內容為主;政府層次的評估主要考察政府網站、成熟度等為主;應用系統層次的評估主要考察效率的改進、客戶滿意度等指標為主;電子政務項目主要考察投入產出情況。所以,以政府門戶網站打分來評價電子政務的優劣,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它只反映了電子政務建設的一個方面。還有一點值得注意,評估后的結果的使用問題。目前很多評估結果并不反饋在建設和實施的改進上,更多停留在部門獎懲或領導選拔上。 

    所以,要積極引入第三方及公眾評價,要區分好評價的層次,有針對性地開展評價,并利用好評價結果,這些應是當前電子政務評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另外,還要系統開展針對我國國情特征的電子政務評價理論、方法和工具的研究,為開展有效的評價工作提供支持。(胡志敏)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