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施電子政務是政府管理領域的深刻革命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07-02-27

    全球性的網絡化、信息化進程正改變著人類社會。政府信息化是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先導,在社會信息化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各級政府要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優化組織結構,減少行政層級,理順職責分工,推進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作為推動社會信息化建設的先導,以電子政務為核心的政府信息化在實現這一發展戰略中具有十分的重要意義。 

    發達國家也是把推進電子政務與政府改革有機結合在一起,收到了較好的效果。1993年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和副總統戈爾首倡電子政府,至1996年元月為止,聯邦政府的員工減少了24萬人,關閉了2000多個辦公室,撤消了近200個聯邦項目和執行機構,聯邦政府的開支則減少了1180億美元,同時確立了3000多條新的服務標準,作廢了16000多頁過時的行政規章,簡化了31000多頁的各種規定;新加坡2000年人口普查借助于電子政務網只用了半年時間、600名統計人員、2400萬新元經費,而在此之前要化一年以上時間、6000名統計人員和7000萬新元。電子政府的效率可見一斑。 

    信息化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之路,實現現代化的關鍵環節,我國把電子政務列為優先發展的領域,以政府的信息化促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快社會信息化進程、帶動國民經濟發展,作為適應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和轉變政府職能和創新管理方式的重要途徑。2004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一方面明確了各項法定的權限、范圍、條件和程序,一方面強調了行政許可的監督與責任制度,并對行政機關違法設定、實施行政許可的行為規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這就給電子政務工作提出了更具體、更確切、更規范的要求,將大大推動政府電子信息化的發展進程。第三十三條規定:“行政機關應當建立和完善有關制度,推行電子政務,在行政機關的網站上公布行政許可事項,方便申請人采取數據電文等方式提出行政許可申請;應當與其他行政機關共享有關行政許可信息,提高辦事效率。” 針對我國國情,電子政務對我國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要求: 

    ――通過推進電子政務來改進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和管理效益,降低行政成本; 

    ――通過實施電子政務促進政務公開和廉政建設,增強為民辦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通過實施電子政務實現政務創新,使政府的管理職能有根本的轉變,即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務型”轉變。 

    一、電子政務將會給現行的政府運作模式和政務工作流程帶來變革 

    政府屬于上層建筑,它的產生和發展是與所處時代的歷史時期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因此政府從產生的時候起就是一個不斷發展和變革的客觀歷史過程。它經歷了三種主要形態:國家型政府、行政型政府和治理型政府。 

    “國家型政府”是與農業社會相適應的政府形態,在權力、職能、機構等方面高度融合,擁有國家的絕對權力,是一種典型的“全能政府”,政府的主要職能是統治; 

    “行政型政府”是與工業社會相適應的政府形態,國家權力被分割成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既互相聯系又互相制約,政府從國家權力體系中分離出來,運行機制有了根本的改變,并逐漸從統制機構轉變為公共權力機構,完成了在商品經濟和民主政治基礎上的政府職能重構,政府的主要職能是管理; 

    “治理型政府”是與后工業社會以及信息化時代相適應的政府形態,政府由高居于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機構發展為多元化社會眾多權力主體中占主導地位的協調者和引導者。主要職能除了管理職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公共服務。而這種職能的轉變是依托現代科技技術來推動和實現的。 

    政府系統包括三個要素:結構、人員和技術。其中任何一個發生變化,都將導致其它要素發生相應的變化,才能達到新的平衡,從而引發整個系統發生變革。毫無疑問,電子政務的發展改變了政府系統技術要素,必將引發政府結構和人員發生相應的變化和提升。所以政府機構的優化重組、流程的再造和公務員素質的提升就是電子政務發展的必然結果。 

    電子政務是指:政府機構在其管理和服務職能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政府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的重組優化,超越時間、空間和部門分隔的制約,建成一個精簡、高效、廉潔、公平的政府運作模式。核心是政府部門內部利用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將大量頻繁的行政管理和日常事務都通過設定好的程序在網絡上實施,重新確立政府的職能及其管理模式,實現辦公自動化、管理信息化、決策科學化。這就是政府信息化,具體的說就是應用現代計算機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將政府的管理與服務功能和政府所需要的與所擁有的信息資源,通過網絡技術進行集成,成為一個自動化、網絡化的信息管理系統,促進政府節約開支、改進組織結構、優化業務流程和工作方式,全方位地向社會公眾提供超越時間空間、跨越部門分隔限制的優質透明、規范化法制化的管理和服務,以此促使政府的工作效率、決策質量、調控能力和廉潔程度都得到提高。 

    電子政務一方面要以電子化、網絡化、自動化辦公為依托,以信息安全為支撐,以信息共享和數據開發為基礎,將涉及政務工作的管理和服務職能通過精簡、優化、整合、重組后在互聯網上實現。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要打破傳統的官本位思維定勢,改變傳統的金字塔式行政體制,運用網絡手段,配合與推動政府體制改革,通過優化整合公務流程以及建立信息的共享機制,重組政府職能,使其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務型轉變。例如: 

    傳統的政府工作模式是以政府機構和職能為中心,企業或公眾圍繞政府各部門轉。由于同級部門往往是一個個信息孤島,都有獨立的工作流程,用戶要辦一件事,所涉及的政務流程要靠用戶一個一個部門的報批來串聯和推動。電子政府的建立將打破傳統的政府辦公管理方式,其工作機制、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思路都有很大改變。電子政務實現后,可以加快信息傳遞速度,使上傳下達更加迅速。政府部門可以通過信息網絡,發布政府的文件、公告、通知等,使得公眾迅速地得到政府信息;另一方面,通過采用安全可靠的加密技術,也可以將政府內部的信息在網上傳輸,下級政府機構或其它組織也可以通過網絡迅速地向上級機構或組織傳送或反饋信息,這樣不僅能迅速地傳遞信息,減少傳送時間,保證信息的時效性,保證信息的全面與準確,并且可以大大降低信息的傳遞成本,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傳統的辦事流程是政府部門之間的本屬政府內部的公文交換,常常是建設單位每個部門輪著報送。而電子政務整合了所有工作流程,將其規范化和程序化,管理模式是以用戶為中心來設計的。政府將一個辦事入口留給用戶,企業和公眾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一項業務請求,在網上查詢了解相關法律法規后,根據要求或表單填報材料,從網上提交給一個“虛擬政府”,由“虛擬政府”自動分發用戶材料到各相關部門,并組織各相關部門在規定的時間范圍內對其進行審批。用戶不必知道政府部門如何設置,職能如何進行分工,業務需要哪些部門批、由誰批,但隨時可以查詢了解到審批的狀態和反饋的意見,即所謂“一站式服務”。電子政務通過后臺系統的協調統一,政府內部業務可實現并行式辦公,提高工作效率,公眾享受政府服務只需一個入口,不必按串行的工作方式,一個一個部門去拜訪。 

    實施電子政務還從技術上保證了“行政時效”。安徽合肥2006年開始實行的行政審批“缺席默認制”,使以往因某個部門缺席導致整個審批事項拖沓的現象得到控制。實行“缺席默認制”近一個月來,合肥市行政服務中心受理的各類審批2萬多起,平均每件在3.5個工作日辦結,比原來提速了28個小時。 

    這種并行式辦公方式建立了一種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讓任何人都能與政府進行溝通的辦公環境,并以其友好的用戶界面,規范的工作流程,高效率的工作方式,提供周全的服務內容。也就是說,電子政務并不是簡單地將傳統的政府管理事務原封不動地搬到互聯網上,而是要對其進行組織結構的重組和業務流程的再造。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