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政府:讓政治與民眾貼身貼身再貼身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07-07-30

     
    2006年以來,以電子政務為主題,北京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市長辦公會等高層次工作會議研究了10多次;市長王岐山就相關問題先后批示達10多次;北京市委辦公廳、北京市政府辦公廳多次就推進電子政務建設下發通知……在北京、上海等地,政府的工作日程正在悄然變化,看似無形的電子政務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與此同時,在北京和上海,到“電子政府”辦事、了解政務信息,已經成為相當一部分人群的習慣。電子政務的發展一方面促進了政府職能從管理向服務的轉變,同時也加速了全民信息化的步伐。開放、便利的信息服務,成為政治生態中的重要因素,有力地促進了政府與公民的和諧。 

        網絡把政府的每一個細節展示給公眾 

        電子政務已經成為信息公開的有力支撐。2004年5月,上海在地方政府中率先實施政府信息公開規定,要求“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連續3年將該項工作列入市政府重點工作。截至2006年底,全市主動公開政府信息近21萬條,全文電子化率達到96%;累計收到2.4萬件公開申請,其中80%的申請得到滿足或部分滿足。上海市信息化委員會政務信息化處副處長裘薇介紹說,市政府相關測評結果顯示,公眾對信息公開指標的滿意度連續3年高居首位。 

        通過“首都之窗”這一平臺,北京已經基本做到法律法規允許公開的文件百分之百公開。北京市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公共信息管理處處長吳鋼華認為,政務公開是兩種力量共同推動的結果:“一是政府。北京市成立了政務公開領導小組,要求嚴格按政務公開條例辦事,對那些捂著文件不公開的部門進行監督;二是老百姓。群眾就一些政策咨詢政府,如果不是保密文件,又在‘首都之窗’上查不到,他就可以投訴。” 

        電子政務系統增強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了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有助于從源頭上防治腐敗,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2003年以來,上海在新建的土地交易信息系統中,實現了對經營性土地使用權出讓13個環節的信息化管理,并實時公開有關審批依據和招投標過程,減少人為干預因素,加強了房地產市場中的社會監督力度。 

        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為方便群眾監督,專門向社會公開政府部門和官員的職責權限。事實上,這項工作是電子政務的一項基本內容。北京市信息化工作辦公室電子政務與信息資源處處長賈力告訴半月談記者:“目前,北京市信息化辦公室正在推動全市各政府部門進行業務流程梳理,編制政務信息資源目錄,并通過市共享交換平臺和政務辦公門戶最終統一整合到‘首都之窗’。” 

        點擊、點擊再點擊,與政府打交道變得如此輕松 

        “網上政府”提升了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逐漸重視公眾的實際需求,并以此為出發點,開發設計信息化的服務內容。北京和上海在深化電子政務建設過程中,都逐漸形成了“一辦到底”的思路和原則,提供了不少“一站式(網站)”、“一線式(熱線)”、“一門式(社區事務受理中心)”服務,爭取讓辦事者“少跑幾趟路,少踏幾個門檻,少走幾道程序”。 

        “中國上海”門戶網已經將絕大多數事項整合起來,從市長信箱到網上投訴,從網上報稅到電子營業執照申請,從教師資格證認定到在線申請婚姻登記等等,辦事者只需登錄一個網站,就能咨詢和辦理大多數事項。在上海,以往企業登記需要跑18個部門、耗時一個多月才能辦妥審批事項,現在通過“網上并聯審批”流程,企業只需5個工作日、跑一個部門就可完成。 

        過去政府各個部門埋頭搞自己的信息系統,表面上看,大多數部門都實現了電子化辦公,但實質上各部門之間互不聯通,成了名副其實的信息孤島。賈力指出了問題的本質:“過去的所謂信息化,只能說是傳統業務的電子化,對于整個政府系統而言沒有產生質的變化。”可見,各個部門的信息化之和并不等于系統整體的信息化。為此,北京的“首都之窗”將努力建成覆蓋主要行政服務事項的大型綜合網站,吳鋼華就此表示:“那時,只要動手和政府打交道,群眾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上網。”北京市政府正在經歷一場電子技術引領的全面變革。 

        信息化建設促進了政府職能轉變。賈力表示:“過去政府部門強調以管理為主,隨著電子政務的發展,將逐步過渡到寓管理于服務之中。”以流動人口為例,過去辦理暫住證基本只體現政府管理,不體現服務,流動人口辦證也沒有積極性。以后,社會保障、就業、子女上學等服務性內容也將通過信息化平臺和流動人口管理工作聯結起來。這意味著,憑一個“流動人口證”,既接受了管理,又能享受到服務。 

        網絡政府:昨日神秘,今日親近,明日依賴 

        據介紹,北京市政府核心業務的信息化覆蓋率去年底已經達到65%,預計今年底將達到80%。那么,廣大民眾能否跟上政府信息化的快節奏? 

        “政府的信息化也帶動了群眾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的要求。”吳鋼華舉例說,北京在街頭和社區安裝了600多個數字信息亭,廣大司機朋友可以從中輕松地了解到自己的違章情況,而不必沒完沒了地跑交警隊。剛開始,大部分出租車司機因不熟悉高科技而怯于嘗試,隨著越來越多司機師傅從中嘗到甜頭,出租車司機們也陸續接受了這一系統,其中不少人就是跟著同伴學習摸索而得知進入系統的路徑。吳鋼華感慨地說:“老百姓對于電子政務已經見怪不怪。人們對網絡政府的感覺,從最初的神秘發展到現在的親近,而且必將發展到依賴的程度。” 

        隨著電子政務建設的不斷深化,受惠的百姓不僅僅是城區居民,上海的電子政務網絡已開始向郊區農村最基層的行政村延伸。今年5月,滬郊首個鎮、村事務管理網正式開通,奉賢區南橋鎮江海村率先獲得了便捷高效的電子政務服務。 

        江海村的村民以往每次報銷醫藥費都要花上半天時間到鎮里,填好申請單子辦好手續還要等上兩三個星期,而現在只要走幾步路,在村農家會所的醫療服務點花幾分鐘,就可辦好醫保結算的手續。通過電子政務平臺,今后有關村民社會保障、勞動就業、民政福利和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手續辦理和政策查詢,不出村就能辦妥。 

        據上海市農委提供的信息,上海計劃在今后2年內把寬帶網接入郊區所有行政村,還要實現面向基層農民的公共信息服務終端的全覆蓋。北京市已經開始建設向農民免費開放的“數字家園”,提供全面的電子政務服務。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