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是推動政府改革和管理創新的重要手段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08-04-17

    如果說,四年前北侖信息化建設正揚帆啟航的話,那么今天,他們正以滿腔的熱情和奮發的精神在信息化建設和應用不斷深入推進的大潮中乘風破浪。他們的領航人――北侖區區長俞雷,是一位擁有豐富實際工作經驗,對信息化有著獨特眼光和準確把握的實干型領導。利用兩個會議的間隙,俞區長在辦公室接受了本刊記者的短暫采訪。

    記者:俞區長您好。非常高興在您的辦公桌上看到了我們的《信息化建設》雜志,更感謝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訪。我很想知道,作為北侖信息化工作的推動者,您是如何謀劃北侖信息化發展的?

    俞雷:你們的《信息化建設》雜志,我經常看。我對信息化的很多認識和思路來自實際工作,也來自你們的文章。對于北侖信息化發展的思路,我們有五句話,我們是這樣構思也是這樣在實踐的。

    第一句話:想的要大。信息化建設需要有一個內容全面、目標明確、布局合理的總體規劃,必須突破“就信息化建信息化”的觀念,要將信息化建設與推進政務改革和改造傳統政務結合起來,不能簡單地把信息化看成是一種輔助工具,看成是用計算機技術嫁接到傳統的政務上來。2003年7月,我們以列入寧波市區域信息化試點單位為契機,高起點上進行了頂層設計,用一年的時間調研編制完成了《北侖數碼港五年規劃》。規劃編制涵蓋了全區信息化建設的各個領域,提出了“構筑兩個信息平臺,建設五大系統,完善三個網絡體系”的工作重點,構建起北侖區信息化建設的總體框架。《北侖數碼港五年規劃》實施3年多來,較好的指導和促進了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信息化建設。去年3月,為進一步提高全區信息化水平,根據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區政府發布了《寧波市北侖區信息化遠景目標規劃》,明確了今后幾年北侖區信息化發展的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

    第二句話:起步要小。信息化是一個新生事物,人們熟悉認可應用有一個過程,信息化的氛圍也靠一步步形成。在堅持總體目標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現有設備、現有資源和現實的需求,分階段地建設信息化各系統,一個階段一個目標,在發展中不斷提高完善。我們北侖在2002年的第一個工作目標就是在聯通區域網絡基礎上,以““對外的宣傳平臺、機關工作人員的工作平臺、企業和老百姓的服務和辦事平臺”的三個需求為目標,推出北侖之窗黨政門戶網站,以門戶網站為突破口來推進我區的信息化建設工作。

    第三句話:變化要快。變化快是解決“一步建不到位”的辦法,先在小范圍內簡單地用起來,發覺很管用和實用,再根據供方和需方兩個需求慢慢地向外擴展,這樣做反而能使我們的建設步子加快,不至于形成建和用的兩張皮,避免造成領導推動熱一陣,領導忽視冷下來。在建設過程中要緊扣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緊扣群眾和政府管理流程再造的需求,著眼于提高社會公共服務水平、滿足廣大群眾對信息化的需求,迅速拓展服務領域,適時增加服務項目。要讓老百姓的需求盡量得到及時的滿足,讓老百姓的困難盡量得到快速的解決。

    第四句話:基礎要實。信息化建設基礎一定要扎實,要從基礎數據庫、電子政務基礎工作和基層門戶網平臺建設入手,夯實基礎。我們在推進信息化過程中,實際上一直在打基礎,比如結合新行政中心的落成,建立了中心機房,建成了政府網絡中心和數據中心;國家提出的四大基礎數據庫,我們也已經做了企業數據庫、人口信息數據庫、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在夯實了一些基礎數據庫后,就可以加大資源的整合利用和開發應用了。

    第五句話:系統要開放。“信息化必須平民化,平民化了才能普及化”,我們區一級的基層政府面對的就是廣大老百姓,這一性質決定了基層信息化必須要突出為民服務,電子政務的各項系統要連接社會,絕不能搞自我封閉,自成體系,出現信息孤島。只有讓廣大群眾切實感受到信息化帶來的各種便利和實惠,信息化發展才會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才能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實踐證明這五句話對我們北侖信息化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記者:那么,您認為信息化對政府而言,它到底是什么?

    俞雷:信息化不是簡單的計算機應用,不是一個簡單的輔助工具,而是推動政府改革、管理創新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手段,更是解決政府難題、難點的有效手段。“電子政務重在政務,技術是實現管理創新的條件”,實際也確是如此,提高政務水平的關鍵不在技術,而在于對政府行為、公共管理行為的改造。北侖這幾年在推進政府信息化過程中主要抓了三個方面:

    一是突出政府管理創新這條主線,以電子政務促政府管理服務模式轉變。通過電子政務改造傳統政務,優化工作流程,切實轉變政府職能,使政府的管理由金字塔式的垂直結構逐步向交互式、網絡化的扁平管理體系轉變。如我們結合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開發建設了電子行政審批和監察系統,改變了“面對面”分散的傳統審批模式;如2005年作為全省農村綜合改革的試點區,我們著眼于增強政府行政執法的執行力,開發建設了行政執法綜合工作平臺,將安監局、計生局、規劃分局、國土資源分局、民政局、城管局六部門24項行政執法向鄉鎮延伸,提高政府行政執法的執行能力;又如我們的應急管理系統,利用已基本建成的無線城區基礎網絡和先進的無線傳感技術進行動態實時的監控管理,并整合商檢、環保、公安、消防、安監等區內五大視頻監控源,,全面增強了政府應急處置能力,改變對突發事件的靜態管理方式。

    二是圍繞為民服務這一根本,以電子政務促政民和諧。主要是搭建好“信息公開、政民互動、便民服務”三大平臺。比如我們的區長信箱, 2003年7月正式推出以來已經公開答復群眾各類來信24000余件;公開答復率96%以上;工作日日均收到和答復信件20件左右。政府通過這種方式的政民互動了解了民情,解決了百姓的需求,我們很多民生工程項目,就是來自區長信箱。除了區長信箱,我們還開設了“機關效能評價窗口”,將全區82個單位、3000余名工作人員的照片、崗位、職責在網上進行公開,接受全區人民的民主評議和民主監督,實現了監督評議公開化、經常化、制度化和全面化。

    三是緊扣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以電子政務促重點工作落實。電子政務關鍵是要以信息化推動政務運作,促進工作落實。近年來,我區始終圍繞黨委、政府的重大決策事項來豐富和完善電子政務建設。如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設立了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配合新農村建設,創建“一站(村級網站)、一室(電子閱覽室)、一點(信息服務點)、一平臺(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的“四個一”的農村信息服務新模式,助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如結合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立北侖循環經濟網、北侖節能服務網,為把北侖打造成為循環經濟、節能降耗示范區服務。又如結合加強外來人口的管理服務,建立了人口信息庫系統等等。

    我認為,信息化已經是一種趨勢,是必須做的,我們的任務就是趕緊把它做起來,碰到問題,就想方設法突破問題,當然,碰到的難題也不少,我們的辦法是一個一個地突破。

    記者:最后,請您從個人的角度,談談這些年來推進電子政務工作的體會。

    俞雷:首先,干任何工作都需要一種精神,電子政務建設尤其如此。這種精神就是持之以恒、不折不撓、敢于創新。

    2002年,北侖之窗只是一個靜態的沒有動態內容更新的網頁,四五年下來,發展到今天這樣龐大的系統,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就是持之以恒,長抓不懈的結果。

    無論是網站還是別的應用系統,北侖有很多頗具創新意識的亮點。比如網站創新方面,“機關效能評價窗口”公開工作人員信息;“區長信箱”原汁原味公開答復群眾來信;“動態北侖”觀看本地實時實景;農村現代遠程教育視頻窗口提供課件觀看;“便民咨詢”欄目集辦事、法律、健康、心理咨詢于一體,在線回答網民的各類問題,為大眾提供零距離服務等等。

    其次,有了創新,還要務實,還要腳踏實地去加以落實,持之以恒的加以推進。我們的民生工程信息亭項目就是如此。2006年初,我給信息中心出了一個題目“北侖是否可以搞信息亭?”“信息化如何進一步貼近大眾為大眾服務?”。信息中心的同志們就從學習、討論、調研中一步一步加以落實,一步一步加以推進,目前信息亭項目的無論是運作模式還是應用效果都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最后,還要求實效。實用、管用是我們一直強調的,也是我們這幾年取得成績的法寶。北侖之窗門戶網站每天30萬多的訪問量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始終堅信:電子政務應該有所作為,而且能夠有所作為;電子政務應該搞好,而且完全能夠搞好;一個地方電子政務的好壞,不只是影響到政府形象和工作,也正在對整個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和長久的影響。目前北侖電子政務建設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諸如部門間在信息化的認知上不平衡,條塊分隔、條條分割、信息孤島現象及重復建設等現象仍然存在。因此,創新、服務永無止境。黨的十七大對電子政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一階段我們將繼續按照“想的要大,起步要小,發展要快,基礎要實,系統要開放”的發展思路,全面推進服務型電子政務建設,不斷提升我區電子政務水平,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助力。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