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政務反思期覓創新通途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09-01-09

        2008年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是極不尋常的一年,對于已經開展了六年多的電子政務建設而言也是如此。在這一年,黨的十七大確立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邁出了第一步,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標志的這次改革將持續到2020年,最終建成服務型政府。電子政務如何支撐這項重大改革已經成為無法回避的問題。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國信辦)被撤并到工業和信息化部對電子政務建設產生了很大影響,媒體斷言“電子政務在2008年變‘冷’了”。如何理解國家對信息化管理體制做出的改革部署?如何看待2008年的電子政務?這些問題值得深入思考。

    從總的情況看,我國電子政務建設進入了反思期,我們需要探索電子政務的創新之路以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新任務。

    五大亮點回顧

    回顧2008年我國電子政務的實踐,我們取得了以下主要進展。

    1. 績效評價標準進一步引起專家學者和電子政務管理部門的研究探索和創新實踐。

    眾多專家、學者的研究報告表明,評價電子政務績效的指標體系的關鍵要素是: 是否推動構建面向政府對公眾服務全流程的跨部門應用系統; 能否讓最終用戶廣泛使用; 是否以公眾滿意度為核心不斷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業務重組、流程再造和管理創新。這些研究為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即摒棄面向機構自身業務、由部門自建自管的建設模式,大力發展面向政府服務全流程的跨部門共建、共享、共管的電子政務,以支撐政府的管理創新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結構性地提高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

    在實踐探索上,廣州市信息辦與國內研究機構合作,精心制訂了符合廣州市實際情況的績效評價體系,科學劃分了電子政務發展階段。他們采取第三方參與、專家與用戶相結合、跨大系統參評(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參評)、部門與區縣互評等一系列創新方法,豐富了我國電子政務績效評價的理論與實踐。

    在建設管理上,國家發改委、工信部有關部門采取多種方式總結和探索電子政務的新思路。其中,整合和建設面向政府服務全流程的跨部門電子政務已經列入了試點計劃。

    2. 政府IT治理進一步取得進展。北京市高級法院與國內研究機構合作,首創了針對電子政務系統運維的工作規范與制度,保障了資產達2.4億元、設備達3萬多套的應用系統的穩定服務。他們提出運維的最高目標是提升信息資源利用價值,并按照ISO 20000國際標準將運維工作細化為數千個可以外包的運維服務產品,由運維工作承擔者的技術職稱和人年費用精確測算出運維服務產品的價格體系; 并確立了運維外包的管理機制與制度等,這一切無不充滿創新精神和科學態度。其中,運維外包管理制度和運維成本測算方法屬于重要創新,為我國電子政務運維工作提供了比較完整和科學的理論體系和管理經驗。這項工作對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進電子政務運行管理、推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3. 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降低行政成本的建設理念得到更多認同。河北省政法委在構建全省政法系統的專網時選擇了租用電信運營商的網絡與設備并購買服務的方案,使政府投資由7億元(主要購買固定資產)減為每年1億元,大大降低了電子政務的行政成本。這種減少政府購置固定資產,利用社會資源和購買服務的建管模式,推動了現代信息服務業發展的理念,符合電子政務健康發展的大方向,值得大力提倡與推廣。

    4. 國有特大型企業全面實行CIO制度。作為公司治理的重要舉措,國資委于2008年再度發文并召開工作會議,在國有特大型企業中部署建立CIO制度,這是我國信息化建設的標志性事件和重要的里程碑。由于國有特大型企業在管理上與我國政府管理有許多相似之處,國資委的這項開創性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工作必將對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作為一個大國,中國的電子政務建設實行CIO制度應當是不二之選。

    5. 在電子政務中采用國產化軟硬件設施的條件更加成熟。由于我國電子政務過度依賴國外的軟硬件產品,在控制信息安全漏洞上沒有自主權,大量失泄密事件使電子政務信息安全問題空前凸顯出來,為了確保電子政務信息安全而停建新的應用項目,縮小應用范圍,大量、甚至盲目增加信息安全投資等成為今年的一大特點,這已經阻礙了電子政務的發展,背離了電子政務建設的初衷。

    可喜的是,我國已經在基礎應用軟件上實現了國產化突破。在集成電子政務平臺上,發改委支持的中聯部項目從操作系統、中間件工具、數據庫、辦公套件到業務信息管理等全線產品實現了國產化的解決方案,并在試用中獲得成功。永中公司的國產辦公套件贏得了國家重要業務系統上千萬元的采購大單,在整體性能上全面趕超微軟的產品; 東方微點公司的主動防御軟件破繭上市,能夠有效防止新趨利性病毒的第一波攻擊,開啟了中國企業引領反病毒技術的新時代。將我國電子政務的運行環境遷移到全國產化、全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路線圖已經展現出來,并完全有可能實現。

    兩大癥結困擾電子政務發展

    在電子政務建設上,我們的確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只看到成績,卻回避問題,必然導致失誤和落后。無法否認,2002年國家確定的“十五”期間的主要電子政務任務至今沒有完成。2006年,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下發“國家電子政務總體框架”以期推動這項建設走上正軌,并為此專門召開了由省部級領導同志參加的“全國電子政務工作會議”。溫家寶總理為會議專門做了批示,曾培炎副總理親自到會宣講“國家電子政務總體框架”的建設理念、原則,并部署任務和要求。但是兩年多來的電子政務建設少有改進。按照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布的年度全球電子政府發展水平排名,我國竟從2006年的第57位下降到2007年的第65位,落后于印度并有繼續拉開距離的趨勢。與此同時,我國在電子政務上的投入逐年增加,排名卻不斷下降,這合理嗎?所以,反思和總結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

    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和實踐結論,困擾我國電子政務健康發展的主要癥結有二。一是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主要模式是面向機構和本機構業務流程的,并且自建自管,缺乏跨部門的參與共建、資源共享與協同管理; 二是片面追求高技術、高性能,忽視行政成本控制。這兩者之和造成了驚人的低績效。

    前者的要害是面對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時必然會陷入困境,面臨推倒重建的尷尬局面。“國家電子政務總體框架”曾明確要求“把電子政務建設和轉變政府職能與創新政府管理緊密結合起來,形成電子政務發展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機制”。后者使我們無視信息科技巨大進步所帶來的高性能和低成本的便利條件,竟然還在投入數百萬元、上千萬元、甚至上億元巨資建設那些十分簡單的應用項目; 或拒絕利用社會資源而強調由政府自建自管; 這使我們付出了與應用成效完全不成比例的高昂的行政成本。如果不解決好這兩個癥結問題,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就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復。

    但愿我們能夠通過冷靜反思,總結經驗,找到正確的思路和正確的途徑,把這項惠及全民、事關服務型政府建設成敗和國家競爭力的大事辦好。(作者系中國信息化推進聯盟專家顧問委員會副主席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