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政務動力的上下前后分析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09-08-04

    行政力量不是鐵板一塊,要分為三個方面看。首先,行政首腦在代理人中,立場最接近委托人,他提出服務型政府的目標,可以成為電子政務的重要驅動力。但有沒有機構和人去落實是另一回事。其次,財政是推動行政自我變革的實際動力。從中外歷史上看,政府機構改革只有當財政動因出現時,才會快速啟動。因為行政自己改自己,總是被動的。財政作為一種決定力量,往往在赤字時是改革的動力,在盈余時是改革的阻力,具有雙重性。當前財政處于稅收迅猛增漲時期,不窮則不思變。其它目標雖然可以讓行政力量動起來,但都不具強制性。第三,官僚自身在“政治-行政”格局中,一旦形成有別于公仆本位的自身利益(即形成吳思所謂“官家”,包括部門利益和個人利益),就會成為電子政務深化的阻力。用科幻的話說,可以發明“根本宗旨”回憶藥,讓公仆克服對“為人民服務”的每日每時的遺忘,但現實是七八年搞一次運動的藥方不行,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藥方,效力也有限。

    假設某天行政系統真產生的自我變革的動力,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能不能將電子政務的“底坐”,從“樹煙囪”式的傳統行政生產方式,轉向流程式的現代行政生產方式,解決行政方式代差的問題。看來,我們現在不是沒有看到政務條塊分割的問題,而是認識不到還有另外一種行政生產方式(流程再造)可選,下不了決心實現行政現代化。表現為行政體制中,人們找不到進行流程再造的政令依據。沒有體制改革依據,電子政務所有轉變行政生產方式的努力,充其量只能稱為試驗,有機構推是如此,沒有機構推還是如此。這不是上下問題,是前后問題。但改革行政的真正決策權不在行政自身,而在政治對行政的安排。

    政治力量會成為電子政務的主要動力嗎?

    在“政治―行政”二分格局下,政治首腦會成為電子政務的主要動力嗎?政治首腦(比如各級一把手)與行政首腦面臨的壓力是不一樣的。安全壓力往往成為政治首腦推動電子政務的首因,在復雜條件下加快危機響應速度及時應對挑戰,在復雜條件下縮短“政治―行政”二者間的響應靈敏度,需要推進電子政務;其次是政治壓力,稅收多對行政部門可能有利無弊,但對政治家來說就不一定。政治家具有讓政府少花錢多辦事的內在驅動力。

    如果選擇不超出行政體制的邊界進行電子政務改革,頂層的機會在于選擇在宗旨既定的前提下,讓行政體制如何更好地貼近、體現其根本宗旨。一種選擇是傳統工業化的路徑,以職能為核心設計電子政務,它不要求打破條塊分割體制,只是通過更有效地“樹煙囪”,可以在較少需要協調的領域,提高行政效率。但這種選擇的局限性,是只能解決效率問題,不能解決效能問題。另一種選擇是新的路徑,著眼于轉變行政生產方式以提高效能,在不觸及政治體制的情況下,進行政府流程再造式的電子政務改革,改變政務縱強橫弱的現狀。選擇這種路徑,內在地要求建立跨部門綜合協調的體制和機制,并要求相應的機構作為保障。

    今天,無論是安全、軍民結合,還是跨部門產業融合(如三網融合、文化產業)等等,客觀上都要求建立跨部門協調體制。政治家需要把部門間扯皮,提高到象環境污染一樣的工業病的高度來認識和治理。真的從“新型”的工業化的角度,甚至信息化的角度來加以解決。

    行政生產方式的轉變,事關執政能力。發展方式轉了,行政方式不轉,經濟與行政就不相適應。行政方式轉變的實質,是權力與智慧結合。未來是智慧地球,球藉取決于智慧。

    行政力量是電子政務的主要動力嗎?

    行政力量不是鐵板一塊,要分為三個方面看。首先,行政首腦在代理人中,立場最接近委托人,他提出服務型政府的目標,可以成為電子政務的重要驅動力。但有沒有機構和人去落實是另一回事。其次,財政是推動行政自我變革的實際動力。從中外歷史上看,政府機構改革只有當財政動因出現時,才會快速啟動。因為行政自己改自己,總是被動的。財政作為一種決定力量,往往在赤字時是改革的動力,在盈余時是改革的阻力,具有雙重性。當前財政處于稅收迅猛增漲時期,不窮則不思變。其它目標雖然可以讓行政力量動起來,但都不具強制性。第三,官僚自身在“政治-行政”格局中,一旦形成有別于公仆本位的自身利益(即形成吳思所謂“官家”,包括部門利益和個人利益),就會成為電子政務深化的阻力。用科幻的話說,可以發明“根本宗旨”回憶藥,讓公仆克服對“為人民服務”的每日每時的遺忘,但現實是七八年搞一次運動的藥方不行,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藥方,效力也有限。

    假設某天行政系統真產生的自我變革的動力,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能不能將電子政務的“底坐”,從“樹煙囪”式的傳統行政生產方式,轉向流程式的現代行政生產方式,解決行政方式代差的問題。看來,我們現在不是沒有看到政務條塊分割的問題,而是認識不到還有另外一種行政生產方式(流程再造)可選,下不了決心實現行政現代化。表現為行政體制中,人們找不到進行流程再造的政令依據。沒有體制改革依據,電子政務所有轉變行政生產方式的努力,充其量只能稱為試驗,有機構推是如此,沒有機構推還是如此。這不是上下問題,是前后問題。但改革行政的真正決策權不在行政自身,而在政治對行政的安排。

    政治力量會成為電子政務的主要動力嗎?

    在“政治―行政”二分格局下,政治首腦會成為電子政務的主要動力嗎?政治首腦(比如各級一把手)與行政首腦面臨的壓力是不一樣的。安全壓力往往成為政治首腦推動電子政務的首因,在復雜條件下加快危機響應速度及時應對挑戰,在復雜條件下縮短“政治―行政”二者間的響應靈敏度,需要推進電子政務;其次是政治壓力,稅收多對行政部門可能有利無弊,但對政治家來說就不一定。政治家具有讓政府少花錢多辦事的內在驅動力。

    如果選擇不超出行政體制的邊界進行電子政務改革,頂層的機會在于選擇在宗旨既定的前提下,讓行政體制如何更好地貼近、體現其根本宗旨。一種選擇是傳統工業化的路徑,以職能為核心設計電子政務,它不要求打破條塊分割體制,只是通過更有效地“樹煙囪”,可以在較少需要協調的領域,提高行政效率。但這種選擇的局限性,是只能解決效率問題,不能解決效能問題。另一種選擇是新的路徑,著眼于轉變行政生產方式以提高效能,在不觸及政治體制的情況下,進行政府流程再造式的電子政務改革,改變政務縱強橫弱的現狀。選擇這種路徑,內在地要求建立跨部門綜合協調的體制和機制,并要求相應的機構作為保障。

    今天,無論是安全、軍民結合,還是跨部門產業融合(如三網融合、文化產業)等等,客觀上都要求建立跨部門協調體制。政治家需要把部門間扯皮,提高到象環境污染一樣的工業病的高度來認識和治理。真的從“新型”的工業化的角度,甚至信息化的角度來加以解決。

    行政生產方式的轉變,事關執政能力。發展方式轉了,行政方式不轉,經濟與行政就不相適應。行政方式轉變的實質,是權力與智慧結合。未來是智慧地球,球藉取決于智慧。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