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曉東: "大道無邊"做電子政務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09-08-25

        文化部信息中心副主任楊曉東喜歡莊子“大道無邊”的哲學思想。在文化部呆了17年,他常常把這種思想融入信息化工作中。他所理解的“大道無邊”是,要從統一的角度去解決各類爭端。基于這種思想方法,他一步一步地把文化部的電子政務帶入新的階段。

    楊曉東在文化部的主要工作是負責和協調信息化建設,包括機關電子政務內網、辦公系統以及文化部門戶網站的發展。在信息化工作中所遇到的矛盾中,他以“大道無邊”的哲學來指導處理問題爭端。那就是要從統一的角度,從大局的角度考慮信息系統是否上馬,是否需要做出調整。只要對信息化有利的事情,信息中心便可以做,否則,不予考慮。以有利于發展的目標為中心,信息中心再去協調人員,組織力量,信息系統方面所出現的問題,往往能迎刃而解。

    待事以誠

    楊曉東認為,“大道無邊”并非是一句虛言,而具有現實指導意義。楊曉東闡釋說,從“大道無邊”可理解出許多含義。以做信息化的工作為例,要制定一些政策方針,要找合適的服務商,還要與信息化工作人員和使用人員做好交流和溝通。在這個過程中充滿各類觀念上的碰撞,也充滿復雜度。他在處理這些事情時,“待事以誠”,即用真誠的態度,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楊曉東認為,只要有了認真的態度,加上正確的方法,一定能將事情做好。

    從外界來看,文化部的信息化和其他部委的信息化工作不太一樣。最大的區別是,文化部擔任的職責范疇內,不像國家審計署、海關總署那樣,具有明確的業務系統,更沒有一個統一信息化平臺的需求。

    文化部主要研究擬定文化藝術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并監督實施,管理文化產業發展,推動各類藝術的發展。從這種職能來看,文化部的業務之間分散,沒有過多聯系,比如像文藝匯演、圖書出版、影視等等,不太適用于計算機處理,更沒有對時間上的要求。文化部有一個與信息化有關的業務是圖書出版,這一塊的業務涉及到數字資源的建設和推廣,文化部也單獨做了一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下簡稱共享工程)。

    基于這種業務需求,文化部的信息化集中在電子政務內外網建設和共享工程方面,而楊曉東的精力也主要放在電子政務內外網建設和辦公系統上。

    2002年,文化部的機關辦公網著手建設,起步較晚。那一年,我國各大部委的內部辦公系統建設已有雛形。那一年,我國頒布了關于電子政務發展的著名的17號文件。

    文化部內部的辦公系統規劃一年多之后,2004年1月正式投入運行,一期工程到2004年6月基本完成。

    潛移默化

    楊曉東是恢復高考后最早一批考入大學學習計算機的,畢業后一直在總后科研所從事軟件研究工作,接觸過IBM大型、中型機,搞過許多開發工作,曾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三個和科技進步三等獎兩個。隨著個人電腦的出現,楊曉東也隨之研究X86系統,從未間斷過對技術的探索。

    1993年,楊曉東轉業到文化部,從事信息技術的相關工作,他參與了文化部信息系統的數次改造。在接受采訪時,楊曉東如數家珍,把文化部電子政務的過去及未來走向一一道來,這其中摻雜著他對信息化發展脈絡的審視,也是他“待事以誠”的一種表現。

    1997年,文化部搬入朝陽門北大街10號新辦公樓的時候開始計算機聯網,成立信息中心。由于業務范疇關系,看起來文化部不需要什么信息化系統,才導致在上線內部辦公系統之時,招來各種抵觸的意見。楊曉東用“大道無為”的思辨方法考慮他們的抵觸原因,思考信息化所能做的事情,更是覺得信息化應該早上為宜。

    一些長期在文化系統內的“老人”反對的原因無非是對信息化不了解,覺得信息化用不著、麻煩、不懂等等。這仿佛是我國機關實施信息化過程中一個必經的階段,這個階段可稱之為導入期。

    從當時的外部環境看,我國對電子政務也越來越重視,各部委的信息化領導小組相繼成立。文化部也成立了以副部長為組長的信息化領導小組。經過幾年時間,文化部于2006年正式成立文化部信息中心,在此之前文化部的信息中心是掛靠在機關服務局之下。文化部信息中心成立后歸口于文化部辦公廳領導,辦公廳副主任兼任信息中心主任,這無形中提升了信息中心的地位。

    楊曉東認為,雖然文化部電子政務起步較晚,可發展速度快,特別是機關辦公網從2004年建成投入使用到現在已經5年多,給文化部的機關辦公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提高了辦公效率,是一套真正實用的電子政務應用系統,走到了一些部委的前面。現在除了部長一級需要把文件打印簽字之外,所有公文全部在辦公網上運轉審批。外部文件需要通過掃描入庫,轉成圖形文件,再做摘要等,效率相對慢一些,如果大環境具備,辦公網的效率會進一步提高。

    那些對電子政務持不樂觀態度的人,在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發生變化之后,也慢慢開始接受電子政務,以至于發展到現在機關所有辦公人員離不開機關辦公網,這也是電子政務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今年,文化部的機關綜合辦公系統計劃升級到2.0版,這將會進一步提高辦公效率。

    注重資源整合

    文化部的信息中心有30多人,除負責內部系統的運維服務之外,還負責網站對公眾的服務。文化部的網站曾由相關聯的公司開發運行,經過幾年變化,加上國家對政府門戶網站的空前重視,文化部又重新自己做門戶網站。網站歷經幾次重大改版,形成現在的規模。

    按照楊曉東的“大道無邊”的思考,如何整合力量,站在文化部相關司、局的角度,把網站重新改版,成為下一個階段的任務。

    總體而言,文化部的網站實現了一些基本功能。還是由于業務原因,在線服務公眾的功能體現不多。更由于各個司局所負責的業務交叉、聯系少,造成整個網站的格局存在一些問題。

    對此,楊曉東毫不隱晦地表示,文化部網站還需要再次修改,多突出服務功能。現在欄目有些分散,服務功能不集中。客觀上,信息中心人手少是一個主要原因。

    以前,文化部也有整合信息資源的成功案例,共享工程就是一個成功的典范。該工程聯合一些部委如中紀委、國務院扶貧辦、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農業部、國家審計署以及各省這直轄市的文化服務站點,依托電子政務外網,整合了65TB的資源,建成53萬多個各類服務點,是一個成功整合資源,協調發展的信息化工程。

    楊曉東特別注重系統的安全性。盡管,文化部的辦公系統是委托給公司開發的,但其中核心部分仍舊由信息中心所掌握的。他認為,辦公系統外包是電子政務發展的一種趨勢,可節約成本,提高效率。

    根據國家有關信息安全和保密方面文件的要求,文化部將內外網嚴格物理隔離。內部系統運行在國家電子政務內網中,系統內幾百臺電腦的相應端口被封死。內部系統中的文件也不能隨意拷貝轉移,如果有需要,必須經過安全認證U盤,同時,這種物理介質無法在外網機器上使用,只能通過刻光盤下載信息,進行內外網交換。那種在一臺電腦上安裝隔離卡進行內外網切換的做法是不允許的,被認為是不符合保密要求的。通過這些措施,文化部大大減少了信息泄密的可能性。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