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主編的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4)》顯示,截至2014年3月底,政務微信總量已達5043個。除中國臺灣地區外,政務微信全面覆蓋中國大陸31個省級行政區以及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
動動手指、滑滑屏,就能實現“指尖上的政民對話”,政務微信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我國政務微信已超5000,這是一個利好消息,說明我們的政府部門和行政人員的執政理念悄然發生變化,在新媒體、新技術的帶動下,開始學會用新思維解決新問題。具體說來,全國政務微信主要分布在區縣級以下,占比為75.46%。政務微信扎根基層,距離群眾最近,已經成為政民溝通的全新平臺,發揮著重要的政府公共服務功能。
政務微信能夠在政民溝通中發揮良好的作用,與自身的傳播特點有很大關系。有人比喻,微博像一個廣場,是公共場所;而微信像小酒吧、小飯館,更適合比較親密的朋友,能夠更好地進行一對一交流。政務微信一對一的雙向性、私密性,進一步拉近了官民距離,促發網友的咨詢愿望,很多在微博里不方便說的話,人們可以通過微信尋求幫助,互動效果更好。不僅如此,政務微信還兼具問詢和便民服務功能,以及可以贏得輿情控制的關鍵時間。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已有部分政務微信出現更新不及時、缺乏互動、流于形式等問題。這并不鮮見,比微信年長幾歲的微博也曾遇到過這類問題。新媒體藍皮書指出,政務微信存在著“四大誤區”,比如以自我為中心,忽視用戶體驗;信息量上的貪大求全;重發布而輕服務,前端“發布”與后端“服務”未能兼顧;過度地追逐粉絲數等。如果政務微博當初遇到的問題,政務微信如今同樣遇到,只能說明老問題沒改,而跟技術無關。如果抱著“開總比不開好”、“別人有,我們也要有”的態度對待政務微信,而不是去潛心研究怎么充分利用好、運營維護好微信,使之成為解決問題和民意反饋的有效通道,那么政務微信不僅形同虛設,難以再有大的發展,反而還會成為政府和民眾之間的一堵“隔心墻”。
不少微博、微信都是領導拍腦袋決定的,但開通之后,有的領導親自體驗,甚至親自維護,經常與具體負責人員交流探討;有的領導卻只關心開沒開,上沒上,一直是個“門外漢”,也不再提人力和資金的支持。其實,政務微信是一個很好的窗口,可以清楚地看到領導的關切所在和具體作為。新媒體藍皮書指出,政務微信應立足本地、做好服務,吸引轄區內的微信用戶成為政務微信的忠誠粉絲,這才是立足和發展的根本。開前理性評估,開后務實運作,唯有這樣,政務微信才能進一步推動政府為民服務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