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客戶經理、刷臉取款這些基于互聯網的智能服務場景,成為10月中旬第九屆上海(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洽談會上的亮點。
從網絡科技與金融的結合,不難看出傳統金融機構正借力互聯網工具、運用互聯網思維創新升級。
不僅如此,在互聯網時代日益覺醒的銀行、券商等傳統金融機構,開始大規模建設自身業務的互聯網入口或者投資參股、并購創新型ICT企業。
這一喜人的態勢恰恰來自于互聯網的沖擊。經歷了兩年多層出不窮的互聯網金融新業務的洗禮,“互聯網+金融”開始成為整個金融生態鏈所有利益相關方的共同愿景。
趨勢透視:支付為王 移動為王 大數據為王
兩年前,傳統金融機構對互聯網還混沌不覺,余額寶等互聯網“寶類”業務異軍突起,隨之而來的“存款搬家”效應,動了銀行業的奶酪。
網絡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和網絡金融產品銷售等嶄新的金融業態,一步步點到要害,深深地刺痛著金融巨頭們的神經。
“如果不能打敗它,就加入它”。在“互聯網+”風起云涌的時代,我們可以看到,除了互聯網企業、電信運營商等IT技術服務商外,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都行動起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金融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是同源的,都是廣義的“互聯網+金融”的組成部分。近期,隨著“寶寶”們勢頭的減弱,傳統銀行也不甘示弱,紛紛推出自家的理財產品,興業銀行的“掌柜錢包”、交通銀行的“快溢通”、平安銀行的“平安盈”、民生銀行的“如意寶”等應運而生。事實證明,在互聯網理財收益下滑的當下,一些銀行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卻紛紛破5,逆襲互聯網金融。
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淘金的各方力量中,互聯網巨頭坐擁龐大的數據流量和用戶基礎,成為第一集團。今年8月,奇虎360旗下的“你財富”平臺上線。至此,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奇虎360、搜狐、網易、新浪、攜程、搜房網等國內互聯網十強(據工信部2015榜單)乃至小米、樂視等互聯網公司的觸角,悉數進入金融圈。
他們或以支付為基礎構建金融帝國,或通過高收益產品跑馬圈地,再或另辟蹊徑避免同質化競爭,從昔日高喊顛覆者口號,到如今提出與傳統金融機構“共生”、“助推”,互聯網金融已經今非昔比。
由互聯網企業主導的互聯網金融業務主要分為三大類:一是支付業務延伸;二是通過互聯網企業的客戶流量導入高收益率理財產品;三是垂直細分業務,包括信貸、理財、征信、眾籌、保險、銀行等。而支付是互聯網企業構建金融生態圈的支點和重中之重。但在支付牌照獲得與業務打通之后,真正的創新點恰恰是基于支付與場景的緊密結合所產生的新型業務。
盡管國外互聯網金融的熱度和社會影響均不及我國,但歐美發達國家依托技術優勢其創新水平目前仍居于領先地位。從整體上看,全球互聯網金融發展呈現出移動化、社交化以及廣泛應用大數據的特征。
隨著手機應用的不斷普及,移動支付的線上線下應用場景逐漸增多。互聯網金融下一個戰場就是移動互聯。手機就是銀行、就是錢包。據高盛公司估計,全球移動支付交易額從2012年到2016年將以年均42%的速度增長,2016年將達到6169億美元。支付方式上,基于網絡連接的遠程支付、近場支付、手機刷卡器支付、手機掃碼支付和碰一碰支付等花樣百出。比如,巴克萊銀行在2012年推出了點對點支付系統,裝有PINGIT的手機可以在麥當勞、星巴克、瑪莎百貨等商場完成支付行為,無須實際使用銀行卡。
隨著社交平臺的興起,分享、交流等社交元素開始與更多金融服務相互融合。Facebook與Paypal合作,推出應用于Facebook的線上支付“Send Money”,此外,基于社交活動的各類服務需求,如組織活動、信托請求、禮金、慈善募捐等,非金融機構推出了眾多社交類應用。
此外,大數據幫助金融機構在線判斷用戶信用水平,無須用戶再當面提交各種證明材料,或是擔保抵押,不僅提高了效率和服務水平,還可以進行精準營銷和風險防控。我國的網商銀行利用螞蟻金融云,搭建了國內首家核心系統在云上的銀行。在網商銀行貸款,用戶可以3分鐘提交申請,1秒鐘放款,單筆貸款成本還在1元以下。美國銀行和摩根大通銀行根據歷史紀錄,針對客戶經常去消費的店鋪,主動提供消費回饋金,客戶一旦到同一家店消費,回饋金就自動返到客戶銀行賬戶上。西班牙Bankinter銀行將亞馬遜網絡服務(AWS)作為其信用風險模擬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開發復雜算法來評估客戶的財務健康狀況。
事實上,新興互聯網金融對于傳統金融而言,無論在業務上還是商業模式上都形成了強有力的競爭。過去,我國銀行間跨行轉賬需要手續費,銀行還要向儲戶收取小額賬戶管理費,因為銀行的IT系統在執行相關指令時需要成本。銀行單筆交易成本以“角”計,單賬戶年成本在30元~100元不等。然而,在眾多的支付業務的沖擊下,我國單筆支付交易成本已降到1分錢左右,單賬戶成本降到1元以下。所以支付寶等工具能為用戶提供免費轉賬服務。
規則引領:行業告別無門檻 無規則 無監管
7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確立了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等互聯網金融主要業態的監管職責分工,落實了監管責任,明確了業務邊界。國內互聯網金融行業從此告別無門檻、無規則、無監管的“三無”狀態。
10月16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金融企業座談會,“鼓勵互聯網金融依托實體經濟規范有序發展”。
專家指出,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領域創業創新的重要陣地,從總體而言,正在確立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框架以鼓勵、支持為主,并未采取大規模限制的措施。目前,很多互聯網企業信心滿滿地跨界到金融業創業、淘金,但以第三方網絡支付機構、P2P平臺為主的互聯網金融企業起步較晚,風控意識和管理水平相對滯后,創業家不可不理解和牢記金融的本質、遵守金融的規則、堅守金融的底線。
央行調查統計司副司長徐諾金在日前寧波舉行的互聯網金融季談會上認為,“互聯網+”給金融業和互聯網企業自身都帶來新的機遇,比如銀行可以利用互聯網公司的信息和數據挖掘客戶,銀行很多服務可以外包給互聯網公司。互聯網為銀行做前臺服務,銀行為互聯網提供后臺服務。客戶獲得金融業務的界面不是銀行,而是網絡頁面。在帶來機遇的同時,互聯網也沖擊著傳統的物理銀行概念、金融業務的時空概念、貨幣金融主權概念、沖擊傳統規章制度,這些都極大地推動了金融監管理念轉變。互聯網金融創新方興未艾,目前還無法預計其未來的形態和運營方式,應當以互聯網思維來創新監管政策,堅持適度監管、分類監管、協同監管、創新監管四大原則。
金信網創始人、首席運營官安丹方認為,隨著全社會“互聯網+”程度的加深,“互聯網+金融”還有更多創新的空間和更加遠大的前景。比如,第三方支付和傳統金融機構的賬號完全可以整合,一戶一號,就可以對接貸款、股票、債券等所有的金融產品,“得賬戶者得金融”將成為現實。
中國人民銀行條法司司長穆懷朋表示,應當鼓勵傳統金融機構的互聯網業務與互聯網企業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比如說銀行金融機構可以為第三方支付機構,為P2P、網絡借貸平臺等互聯網企業提供資金存管、支付清算甚至小額的貸款支持等的金融服務。小額貸款公司和融資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也可以和互聯網企業開展業務合作,實現商業模式創新。證券、基金、期貨類機構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可以拓寬金融產品銷售渠道,創新財富管理的模式;保險公司與互聯網企業合作,開展履約保險業務,也可以改善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的水平。下一步要支持銀行信托投資、金融租賃、融資擔保、小額貸款公司等等這些機構與互聯網企業開展合作,建立一個良好的互聯網金融生態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