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頭涌入 估值翻倍 互聯保險行業前路何方?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18-01-22

    互聯網保險一直是互金領域的特殊分支。

    此前行業的發展,一直平平淡淡,這和保險是弱需求的本質有關。

    2017年,卻成為互聯網保險的一個拐點。

    這一年,流量巨頭幾乎全部殺入保險領域,掀起一股不小的浪潮;另外,眾安保險的上市,讓沉寂一年的互聯網保險估值飛漲。

    不溫不火發展兩年的互聯網保險,終于到了爆發前夜嗎?

    01 公司盤點

    現在互聯網保險行業的玩家,主要分為三大派:

    一派是持牌系,他們手握互聯網保險牌照,背靠強大資源,有先天優勢。

    持牌四大機構:

    第二派,巨頭系。

    巨頭幾乎都參與到互聯網保險的戰局中。

    從BAJT的保險布局來看,最為激進是螞蟻金服,截止目前,其手中已有6張保險牌照。

    而騰訊與百度,也相繼以設立和投資等方式進軍保險領域。

    比如,信美人壽、和泰人壽、微民保險代理和黑龍江聯保龍江保險經紀等。

    而京東,也已上線京東保險平臺。

    第三派,就是創業系。

    總的來講,2017年依舊是互聯網保險創業系,迸發式前進的一年。

    保觀數據顯示,2017年互聯網保險領域,共發生融資事件34起,過億融資6起。

    一些互聯網保險公司,得到行業大佬的支持。如小雨傘保險、大象保險都獲得天士力集團的投資。

    保險公司排行榜:

    02 模式分析

    互聯網保險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但目前行業處于積累期,每個模式都存在難點和掣肘。

    1、 To C:流量成最大掣肘

    to C模式,是互聯網保險平臺比較常見的創業模式。

    但在互聯網保險領域,純粹靠流量的to C模式,突圍乏力。

    某互聯網保險的高管透露,近一年,他們員工從幾十人增長到幾百人,并試圖通過廣告拉動銷售,結果轉化率極低,大部分員工無事可干。

    資本對保險項目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但忽視了保險的本質——保險是一個低頻、弱需求產品,對于消費者來說,可有可無,不是硬性痛點。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保險產品的廣告流量轉化率低,僅為3%-5%左右,也是因為其“弱需求”的實質。

    即便有些流量,轉化也極為有限。

    模式單一、突圍無力、流量有限,導致現在大部分互聯網保險平臺,都處于虧損階段。

    據保監會公布數據顯示,2017年前5個月,21家財險公司原保費收入同比出現下降,最高至42.1%。

    2、 toB:逃不開供應商的宿命

    toB模式,就是和場景結合,通過toB再toC的模式,針對一家公司的用戶定制保險,通過銷售再觸達用戶。

    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每個場景的用戶需求相近,可以做到精準定位、投放。

    而劣勢在于,定制化服務,可能永遠只是保險供應商。

    一個供應商的憂傷,是很難規模化,需要一個個渠道去談判。

    而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渠道掌握著場景和流量,占絕對話語權,互保平臺多淪為附庸。

    比如,與擁有場景、流量的攜程與去哪兒合作,他們有流量和話語權,必將拿去利潤的大頭。

    業內人士透露,在線旅游網站賣一款價值20元的保險,保險產品的成本可能僅5元,“另15元被渠道拿走”。

    互聯網時代,大家都強調“用戶”的重要性,讓人尷尬的是,這些toB的模式,很難獲得自己的用戶。

    “我們看到的規律是,toB的公司想迅速做大,是很難的”,該業內人士稱,所以,大B的玩法,需要跑馬拉松的耐心和毅力。

    3、 toA:用戶黏性很難保證

    toA,就是針對保險代理人提供服務。

    在傳統保險領域,西裝革履的保險代理人令人糾結:一方面,他們素質良莠不齊,過度的推銷,讓客戶有抵觸心理;

    另一方面,人身險、重疾險等復雜的保險規則,又確實需要 “人與人,面對面”的解答。

    短期內,保險代理人還不可替代。

    在傳統線下渠道,保險代理人對客戶噓寒問暖,這看似簡單、直接的方式,實際就是在觸達、維系客戶。

    保險是虛擬商品,用戶不能直接感受到服務,但在互聯網上,除了自助、快速理賠,其他環節,還沒有出現好的維系方式。

    目前,2A的玩法是,將保險代理人聚集起來,收集用戶數據,推銷產品。

    但這種模式,也槽點滿滿。

    首先,保險代理人對平臺毫無忠誠度。

    哪里傭金多,就往哪里扎,就像滴滴推出代駕時,瘋狂補貼,e代駕隨之流失大量司機。

    其次,現在網絡上銷售的保險,大部分都是小額保險,傭金有限,無法勾起保險代理人的興趣。

    最后,保險代理人還有顧慮,平臺會不會撬走我的客戶?

    有平臺在設置規則時玩文字游戲,規定在300天內,保險代理人能獲得客戶在平臺上消費的傭金;但300天后,產生的收益,就和代理人無關了。

    300天,正是一般保險續保的時間。

    另外,最重要的一條是監管環境的日趨嚴格。

    對于互聯網保險的監管,也是亦步亦趨,非常嚴格。

    隨著行業發展,風險點也越來越多。

    尤其是在數據運用、信息安全、保險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存在著風險隱患。

    在這種模式下,保險代理人會很快流失。

    4、 網絡互助:曇花一現

    如曇花一現般,網絡互助從異軍突起到急速回落,僅用了一年的時間。

    而從本質上而言,網絡互助是相互保險的一種模式。

    它完全符合人性中,對未知的恐懼和孤獨感,需要保障和抱團取暖——以此為切口,是最高效而低價獲取用戶的方式。

    最早期,水滴互助曾通過幾篇新聞稿,撬動了1.5萬的會員。

    也就是說,互助只是一個獲取用戶的噱頭,核心目的,就是低成本建立社區。

    這個社區,其實無比精準——他們一定是對健康極為重視的用戶。

    不論是廣告、醫療服務,都是未來變現的想象力。

    然而,想象力終究還是想象,落地時依然會困難重重。

    從2016年年底開始,網絡互助領域開始出現倒閉潮。

    據互助之家數據統計,目前部分行業排名靠前的平臺,每周人數增長已放緩,有些只有個位數,有些甚至出現負增長。

    業內高管透露:“前段時間,每天都有一家平臺退出。”

    倒閉潮驟然降臨,有兩大原因:

    第一, 盈利困難。

    網絡互助如何盈利,成了終極拷問。

    一些互助平臺,雖然有百萬級別的用戶量,但是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文章,打開率并不高。

    稍微有些風吹草動,規則變動,或者只是忘記繼續繳費,用戶就會流失。可見,看似手握百萬級用戶,變現之路并不輕松。

    有業內人士向一本財經透露,曾有互助平臺完成用戶畫像整理后,異常失望,因為加入的,多是一些低收入人群,帶有明確“占便宜”心理,很難實現商業轉化。

    互助行業的盈利方式,仍需時間摸索。

    第二, 監管圍堵。

    從風險提示,到直接點名,到2017年初的“專項整治”,監管對于網絡互助,一路緊逼。

    不過,監管絕對不是導致行業退潮的核心原因,它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