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買賣個人信息像"趕集" 網絡信息面臨四面楚歌
暢享移動互聯時代的精彩,讓豐富便捷的各類應用服務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但最重要的前提是安全,要避免各類安全風險給我們精神、經濟帶來的侵害。然而在網絡高速發展的今天,安全問題卻隨之越來越嚴峻,各種威脅虎視眈眈。當前的信息、網絡安全問題到底有多嚴峻?如何化解這些已有或潛在的風險,讓網絡得到更有效的利用?這些問題值得我們細細思考……
棱鏡門事件后,國家層面對網絡安全予以了前所未有的關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大依法管理網絡力度,加快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確保國家網絡和信息安全。
但是,在后續政策加速落地之前,我們亟須看清現實。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被普遍認為是業內最安全的移動操作系統的蘋果iOS,在其最新推出的iOS 7版本中,聲稱修復了大量的安全漏洞,提高了整個系統的安全性。據悉,在包括內核、證書信任政策、數據保護、數據安全、密碼鎖、推送通知和Safari在內的各個環節,iOS安全漏洞居然多達80個。移動互聯網信息安全形勢的嚴峻,從中可見一斑。
買賣個人信息像“趕集”
“買賣個人信息跟趕集似的,你出個價,我出個價,你有老板信息,我有官員信息。過去花1400元買來的信息,賣了十多次后,凈賺八萬多元。”
據在廣東深圳被抓獲的一名中間商、犯罪嫌疑人介紹,他最初在一家保險公司上班,由于老完不成業務量,就花1400元在網上買了幾萬條與保險業相關的個人信息,結果工作業績直線上升。
開放的環境下,打開了窗戶就不可能只有新鮮的空氣,蒼蠅蚊子也會進來。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因為其移動性,使用環境更加復雜,手持設備的遺失或被盜也更容易發生,這一切都讓使用者的個人信息安全變得更加容易泄露。
在警方查獲的個人信息泄露源頭中,有電信企業人員,也有快遞公司、銀行、醫院、學校、工商局等部門工作人員,都來自方便獲得個人信息的部門。由于幾乎沒有門檻,信息泄露可謂“無孔不入”,販賣個人信息的從業者越來越多,產業鏈也越來越龐大。此前河北張家口市公安局抓獲的一名犯罪嫌疑人手中就擁有300多萬條個人信息,姓名、電話、住址、愛好、家庭成員狀況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標注,不僅分為高端客戶、白領名錄、普通百姓等諸多大項,大項里還詳細分有各種小項,如高端客戶還分為手機VIP用戶、高爾夫會員、銀行高管等。
目前,互聯網上泄露用戶信息的事件頻繁發生,有調研報告顯示,超過60%的被訪者遭遇過個人信息被盜用,而且,這一數字仍在增長。
事實上,作為掌握著數億用戶個人信息的運營商,一直以來都高度重視信息保護工作。其中,中國移動就成立了專門的客戶信息安全保護委員會,對客戶信息安全工作進行全局規劃和統籌,并制定“五條禁令”,對泄露或交易客戶信息提出嚴厲的管理要求。在具體保障方面,中國移動采取“金庫模式”客戶信息保護手段,對于涉及用戶敏感信息的關鍵操作,參考銀行的金庫管理模式,采取“關鍵操作、多人完成、分權制衡”的原則,實現操作與授權分離,確保所有敏感操作都有嚴格的控制,目前已覆蓋網絡、業支、業務平臺共36套關鍵系統,有效提高了客戶信息安全保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