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22日凌晨,蘋果公司在其位于美國的總部舉辦了2016春季新品發布會。在這場發布會上,蘋果公司發布的新品iPhone SE、新款iPad Pro以及開源應用護理軟件Carekit成了配角,倒是CEO庫克在談及蘋果公司是否該向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交出用戶數據時的那句“絕不退縮”,引發了陣陣歡呼。
然而,就在十幾個小時后,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發生了一起嚴重的恐怖襲擊,襲擊發生后,據國外媒體報道,在對待蘋果公司叫板FBI這一事件的態度上,公眾輿論又倒向了國家安全,認為政府應該堅持用必要的技術手段打擊網絡恐怖主義。
蘋果與FBI的數據之爭拋出了一個更加耐人尋味的問題:隨著恐怖襲擊以及網絡安全事件的層出不窮,高科技公司與政府之間的沖突會越來越頻繁,高科技公司是否應向政府提供技術支持,幫助政府部門從海量數據中提取有價值信息?簡而言之,就是在信息時代,個人隱私和公眾安全如何得到平衡?而這一問題讓科技公司、執法部門、媒體、公眾面紅耳赤地爭論數十年卻沒有答案。
信息技術應該“有限制”地保護隱私?
蘋果公司與FBI“互撕”的導火索是圣貝納迪諾屠殺案。去年12月,賽義德·里茲萬·法魯克和妻子開槍打死14人、打傷22人。與案件相關的一切有價值的信息被存放在一部蘋果手機里,手機被加密,無人知道該手機的密碼。由于擔心自行破解會毀壞數據,以涉及大眾安全為由,FBI通過法庭獲得了法庭令,要求蘋果提供協助破解法魯克的數據。然而,這一請求遭到了蘋果的拒絕,他們認為這將會開啟政府過度干涉用戶隱私的先例。
于是,本月初,美國國會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就蘋果公司是否應該解鎖涉案手機問題舉行聽證會,蘋果公司和FBI就個人隱私和公共安全問題在國會進行激烈交鋒,并定于當地時間22日,也就是蘋果2016春季新品發布會的第二天再次召開聽證會。但是,就在距離聽證會召開不到24小時之際,FBI忽然要求聽證會延期,原因是他們找到一家新公司來解決蘋果手機加密的問題。聽證會隨即被取消。
在這場爭論中,蘋果公司的核心觀點是科技公司要保護個人數據隱私。此前,蘋果曾表示,美國司法部的真實動機是開一個先河,迫使企業在今后的案件中協助其獲取用戶數據。在第一次聽證會上,蘋果首席法律顧問布魯斯·休厄爾指出,蘋果“正在與犯罪分子、網絡恐怖分子以及黑客堅持不懈地斗爭。”他補充道,“現在用戶iPhone失竊所損失的信息遠比小偷進家盜竊要多得多,我們保護用戶信息的唯一方法就是建立強有力的加密功能。”對于FBI的破解要求,休厄爾認為,此舉是在要求蘋果公司創造一種不存在的操作系統。他提出,在網絡攻擊愈發頻繁的形勢之下,FBI是否應該限制那些能夠保護用戶數據、隱私及安全的技術和提供這些技術的企業?
在3月22日的發布會上,庫克也表示:“我們沒有想過會處在現在這樣一個與政府持有不同意見的位置,但是我們堅信,有責任保護你們的數據和隱私,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對客戶和國家都負有責任,這是一個影響所有人的問題,我們半步都不會退縮。”
蘋果公司對待用戶個人數據的強硬態在硅谷蔓延。受這一事件影響,臉譜網、谷歌等科技巨頭準備為更多服務采取加密措施。臉譜網已經對旗下即時通信服務WhatsApp的短消息進行了加密,還考慮增強聊天工具Messenger的安全性能,并對WhatsApp的語音通話也進行加密。谷歌則考慮是否將已經在Gmail上使用的加密措施推廣到其他產品中。此外,照片與視頻分享應用Snapchat也在打造更安全的短消息機制。
公共安全比個人隱私更重要?
在FBI眼里,當公共安全受到威脅時,執法機構應當有權利獲取相關的個人數據。FBI局長詹姆斯·科米指出,新的智能手機加密技術造成了信息的新空白,“其他人完全無法訪問”,即便是法庭命令都無濟于事,因此,當保護公民安全時,可使用的類似授權工具越來越少。他在第一次聽證會上多次強調,聯邦調查局只是要蘋果設法解除這部手機上多次輸入錯誤密碼后自動刪除手機內容的這一功能。
美國司法部的發言人在一份聲明中也表示,當務之急是獲取圣伯納迪諾市槍擊案中恐怖分子所使用的iPhone中的數據,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即使不能得到蘋果公司的協助,FBI也將會繼續努力去獲得手機中的信息。并且,一個外部機構向FBI演示了一個新的方式幫助FBI破解恐怖分子的iPhone,如果這個解決方案能夠奏效,對于恐怖襲擊事件的調查就能繼續下去。
FBI的觀點得到了不少支持。美國共和黨總統競選人唐納德·特朗普稱“蘋果公司以為自己是誰”,并呼吁抵制該公司。而民眾的觀點也伴隨著布魯塞爾恐怖襲擊事件發生了改變。此前,調查公司Vrge Analytics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個月蘋果的支持率不斷增長,30%至42%的民眾明確支持蘋果,而28%的民眾持中立態度。但該公司合伙人湯姆·高爾文同時承認,在布魯塞爾恐怖襲擊發生后,民意或許會發生改變。
果然,新的民調顯示,過半數美國人反對蘋果,認為公共安全比恐怖分子的隱私安全更重要。大部分人認為,無論加密技術能帶來什么好處,都必須與恐怖行為致人死亡的可能性做個權衡,出于反恐及大眾安全考慮,蘋果公司的決定很糟糕。
的確,近年來網絡恐怖主義盛行,去年美國、法國等國都遭到了網絡恐怖主義襲擊。在去年年底巴黎的恐怖襲擊事件也被認為在網絡上早已跡可循,恐怖分子通過智能手機在社交平臺上傳遞、收集信息。正因如此,英國、法國政府專門針對網絡恐怖主義在社交媒體和網絡平臺展開監控。
蘋果公司和FBI關于智能手機數據的紛爭仍未結束,在這一事件中,企業和政府誰將最終獲勝已經不那么重要,更值得思考的是,人們在享受信息技術的福利時,怎樣去對待其帶來的負面影響?當信息技術這一新興事物沖擊傳統秩序時,應該如何做出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