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電商平臺競爭塵埃未落
王高
未來對國內電商來說,一個重大挑戰就是征稅,這把劍一直在頭上懸著,還沒有落下來。但我判斷,對電商征稅只是時間的問題。
王高,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他主持過多項研究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他還為聯想、強生、李寧、神州數碼、美國通用汽車、恒天財富、東阿阿膠等企業擔任過咨詢顧問。
近兩年,中國電商行業高速發展,在行業愈加成熟的同時也暴露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王高認為,淘寶應該寫進中國的商業史,它創造了中國最大的自由市場。但淘寶面臨兩個很關鍵的挑戰,一是它沒有所謂的“雁過拔毛”,對買賣雙方都是免費的,只是收取廣告費、裝修費,這些都是邊緣的、外圍的收入,不是主營業務收入;另一個挑戰就是稅收,這個劍一直在頭上懸著,還沒有落下來。但我們判斷,對電商收稅只是時間的問題。
平臺之爭是“贏者通吃”
新京報:你怎么看中國電商行業目前的競爭格局?
王高:目前電商競爭還是處在比較關鍵的時期和階段。如果把電商模式分成C2C和B2C來看,現在C2C基本上大局已定,就是淘寶一家,幾乎占了95%的市場份額。那現在競爭主要是在B2C上,其中核心是平臺之爭。
平臺的好處是,隨著規模的增加,邊際收益遞增,也就是說規模越大,價值越大,越來越多的商家會來你這賣東西,越來越多的買家會到你這買東西,所以它不像傳統經濟,達到一定規模邊際收益就開始遞減了。
新京報:在平臺領域,電商的發展情況如何?
王高:平臺之爭的特點通常是贏者通吃。也就是說這個領域不會有太多家電商競爭,因為數量多了,每家電商的客戶規模上不來,價值就大打折扣了。
現在從平臺來看,只有天貓一家做起來了。京東是在路上,原來是從B2C開始的,慢慢地隨著客戶規模的增加,其線下服務能力包括物流配送能力的提高,規模放大,從而開始向第三方商家開放了。開放就表示京東已經在做平臺了。
當然京東和天貓表現形式上不一樣,天貓純粹是平臺自己不做商品;京東有自己直營的商品。也就是說,京東已經是平臺電商了,但還沒有變成一個第三方比重那么大的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平臺。所以京東還在路上,隨著客戶規模的增長和物流配送能力的進一步增長,京東走向平臺應該說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若征稅將嚴重影響電商
新京報:你說淘寶在B2C領域是最大的贏家,那它有沒有什么隱憂?
王高:淘寶應該寫進中國的商業史,它創造了中國最大的自由市場。但淘寶面臨兩個很關鍵的挑戰,一是它沒有所謂的“雁過拔毛”,對買賣雙方都是免費的,只是收取廣告費、裝修費,這些都是邊緣的、外圍的收入,不是主營業務收入;另一個挑戰就是征稅,這把劍一直在頭上懸著,還沒有落下來。但我判斷,對電商征稅只是時間的問題。
如果一旦征稅,對淘寶的影響會很嚴重。因為淘寶的很多賣家都是薄利,利潤率可能低于10%,如果真的要收5%的稅,再加上物流、人工成本,就賺不到錢了,這樣的話淘寶的生意就很難做。這是淘寶未來發展的風險。
“黑馬”微信和蘇寧的反擊
新京報:今年對于電商行業來說最大的變革是什么?
王高:一是騰訊微信的迅速發展,二是蘇寧這家傳統零售商下決心做電商,由此對電商行業形成的挑戰。
騰訊是有機會成為下一個平臺電商的,是一匹“黑馬”。微信用戶數量已經超過六億,而且微信客戶的總體的質量、購買力相對QQ用戶更強。騰訊此前已經通過騰訊商城在做電商,收購了綜合購物網站易迅能力進一步提升,下一步最大的挑戰就是有沒有本事把微信用戶和商城之間的“墻”打通。如果做成,直接就可以去挑戰天貓。但騰訊要小心的是,如果這種做法讓微信用戶不開心了,跑掉了,那么這個平臺也就沒有了。如何能讓用戶樂意接受,又能做生意,騰訊是需要做功課的。
以蘇寧為代表的傳統零售商今年也開始了反擊。蘇寧易購已小有規模,近期又宣布線上線下價格融合,這樣實體店和網店的價格就統一了。本來在供應商一端,蘇寧就有采購價格優勢;加上它門店分布廣,如果物流配送管理得當,配送半徑比任何電商都短,反應速度快。此外,京東現在還需要“抓”客戶,但蘇寧在線下已經有了穩定的客戶群。將線下客戶轉化為線上商家比“大海撈針”要容易得多。
蘇寧的抱負不亞于京東和阿里巴巴,甚至超過。它的目標是線上線下全品類、全渠道、全顧客“通吃”的。現在賣電器,以后還會慢慢延展至服裝、服務類產品。如果蘇寧做成了,將來也會吸引其他傳統零售商的效仿,所以綜合平臺電商的競爭仍未塵埃落定。
同題問答
“我最喜歡當老師”
Q:如果你有500萬元的閑置資金,在2014年會選擇投資什么領域?
A:投資在讓自己受益的領域。
Q:如果有一筆5億元的創業資金,在2014年你會優先考慮進入哪個行業?
A:投資電商和移動互聯技術結合的領域,或者服務業,尤其是滿足心理需要的服務業,比如瑜伽、博物館、音樂會等。
Q:你最喜歡的職業是什么?
A:我非常喜歡現在的職業(當老師)。如果我要再年輕十歲,可能會去做電商(笑)。
C2C基本上大局已定,就是淘寶一家。現在競爭主要是在B2C上,其中核心是平臺之爭。
采寫/新京報記者 沈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