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28日,2017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在德國舉行。有人說這一屆是工業“云”的盛會,因為來自德國、美國、日本的工業巨頭都在展臺上展出了自己的工業云。華為與GE聯合發布基于工業云的工業預測性維護解決方案;海爾和菲尼克斯電氣聯合打造的首條工業4.0智能制造示范線(基于海爾COSMOPlat智能制造云平臺)亮相漢諾威展會;西門子的工業云平臺MindSphere也現身漢諾威工業展。工業云為什么那么熱?下一步工業云有哪些趨勢?中國應該用什么樣思路來推動工業云落地?
轉型升級 工業云至關重要
為什么全球的工業巨頭和ICT巨頭紛紛在工業展上展示工業云?
一方面是由于工業云是大型企業搶抓產業生態發展機遇的重要載體,所以巨頭企業紛紛布局工業云平臺,爭奪新的制造業產業生態發展的主導權。數碼大方董事長雷毅表示,未來的產業競爭不僅僅是技術的競爭,更是產業生態的競爭,在構建產業新生態上,工業云將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美國GE搭建了開放式的工業云平臺Predix,強化各類生產要素和資源的共享協作,構建以開放平臺和工業App為核心的產業生態體系。德國SAP加快布局以工業云為基礎的信息物理系統,通過對制造企業客戶的數據整合、集成和分析,與制造企業客戶聯合強化對生產全過程和產品生命周期的集中管理,增強自身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領導地位。此外,達索系統3D體驗平臺已經將所有解決方案全部移植到云端,Autodesk也推出了一系列針對鍛造平臺的云服務。
海爾首次亮相漢諾威工業展并推出的互聯網工廠平臺COSMOPlat,目前已經構建了8大工廠,實現了300萬資源的協同,正在向海爾全球的108家工廠進行復制。與此同時,海爾在今年年初宣布以COSMOPlat平臺為核心組成智能制造板塊,對外提供服務,成為海爾集團新的產業板塊,發出了中國企業加入全球工業云競爭的強有力的聲音。
另一方面,工業云是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副司長安筱鵬指出,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使不同產業之間加速交融,產業邊界日益模糊,產業價值鏈持續擴展,新的產業形態和商業模式競相涌現。工業云作為云計算與工業聯姻嫁接的一種產物,引起了制造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的廣泛關注和積極部署,推動了工業云產業的不斷孵化與成長。
制造業從大規模制造向個性化制造轉型,工業面臨重構,在重構的過程中,工業云扮演著重要作用。北京和利時智能技術有限公司總監龔濤表示,企業必須對工業進行重構,對服務進行編排、擴充,構建數據圖、模型庫,以滿足新的需求。
中國民航信息集團副總經理李勁松在不久前舉行的工業云平臺建設及應用推廣現場會上,分享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當我們做機票電子商務的時候,亞馬遜還只是巴西的一條河,但是現在亞馬遜、阿里巴巴公司所帶來的成果大家有目共睹,這就是信息技術變革帶來的沖擊,我們把公司的先發優勢和伙伴的優勢結合起來,形成疊加效應,共同抓住信息技術帶來的產業變革機會。”
工業云在轉型升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日益凸顯。近年來,圍繞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重大戰略實施,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相關部門及單位將工業云作為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重要基礎,以工業云平臺建設和應用推廣為著力點,推動我國工業云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全國工業云平臺建設熱度高漲,工業云平臺建設正步入全面實施、快速迭代、自我完善的階段,基于工業云的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面向中小企業的云服務體系日益完善。
目前,在航天云網的專有云上,注冊企業超過100家,公有云上注冊企業超過了60萬家,國際云上注冊企業超過了1000家。北京數碼大方和北京計算中心聯合建設的北京工業云平臺上,用戶已經達到了12.5萬。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公共工業云服務平臺累計注冊用戶已超過1500萬,我國工業云平臺應用率達到35.9%,工業云服務的應用初步呈現出“化云為雨”的新局面。
問題導向 加速云落地
一方面我們看到工業云呈現出蓬勃的發展態勢,另一方面工業云的發展也和現在的云計算發展有類似的地方,就是用戶采用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要加速工業云的發展,讓工業云發揮更大的作用,讓更多的制造業企業從工業云中獲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認為,要以“問題為導向”來構建和推動工業云服務。李伯虎介紹了針對貴州工業云建設和實施的做法。經過多年發展,貴州形成了“一區兩翼多組團”的工業發展布局,但是存在的問題是:全省工業規模總量偏小,結構不合理,經濟效益較低,產業支撐能力不足,增長缺乏動力,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工業化的資源環境壓力增大。
在打造工業云的時候要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在李伯虎院士的建議下,航天云網在助力貴州的工業云建設的時候側重打造了三個核心平臺。一是區域服務云平臺——“貴州配套網”和“產業市場監測平臺”,為企業提供智能化的區域性配套與供求撮合服務,監測貴州十大產業、園區和重點企業的投資規劃。二是產業服務云平臺,為企業用戶提供各類研發鏈、供應鏈、產業鏈及營銷鏈上的跨企業協作服務,并基于“工業云”采集的各類大數據為企業提供產業級大數據增值服務。三是企業服務云平臺,提供包括高性能計算/存儲資源、工業軟件資源、企業資源、企業信息化系統資源以及工業設備資源等各類資源服務在內的企業應用服務。
陜西工業云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技術部經理張春紅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省級工業云,遇到的比較大的難題一是企業數據、信息較難收集讓更多的工業企業選擇和接受工業云服務是另一個難題。他們的經驗是,改變思路,選擇與重點企業合作,從點上切入合作,在區域上與需求比較迫切的地區合作,這樣能夠比較快地將工業云“從空中落到地上”,同時她也表示,工業云的大數據的平臺是一個逐步建立的過程。
政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平臺事業部總經理趙西法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們工業云的應用推廣,很大的一個難題是用戶接受度,尤其是針對中小企業,其實政府購買服務無論是從監管還是從信心或是從成本的維度來看,都是一個很好的做法。
在政府統一購買來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的探索上,北京市有做了很好的嘗試。據介紹,目前北京有非常豐富的各類云服務,包括中石油的制造云平臺、索為云網的“眾工業”云服務平臺、數碼大方的云設計平臺以及京東的數據分析云服務等等,這些專業而成熟的第三方專業云服務,由政府來統一采購,統一監管,由北京軟件和信息服務公司來對運營商服務,能夠讓更多的中小企業快速、便利受惠。這樣的模式,能夠在成本上、監管上、推廣應用上化解各方難題。
標準先行 大膽想象
目前很多企業都在構建面向自己集團的私有云平臺,但當前缺乏統一標準。由于很多應用都要定制化,就需要投入很多人力、資金去做開發,是極大的浪費。如果能夠標準化,公有云和私有云就很容易融合。
趙西法認為,構建和推動工業云很大的一個難題是缺乏統一而有影響力的工業云標準,如果沒有相關的標準,大家各自為政,最后就很難實現標準與接口的統一,就像當初的手機充電器接口亂象一樣。
推動工業云的發展,一方面我們需要有清晰的頂層設計思路。需要研究制定工業云平臺頂層參考框架,形成制定多項工業云草案,細化工業云資源共享和服務標準。圍繞針對資源共享、服務能力、信息安全等重點領域推動綜合標準化工作。另一方面,在標準框架之下,需要解放思想,創造出更多更好更有價值的工業云服務平臺。
海爾集團總裁周云杰表示,工業4.0的核心是思路的變化,不僅僅是機器連接制造模式的變化。所以推動工業轉型升級,打造工業互聯平臺、工業云平臺,我們需要解放思想。不久前海爾基于十幾年互聯網工廠的實踐經驗推出了COSMOPlat工業云平臺。有專家分析稱,海爾COSMO平臺與GE和西門子的平臺不一樣,它是一個真正基于生態來打造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維度更多,格局更高,實現了企業與用戶、企業與資源、用戶與資源三個雙邊市場的共贏。
推動工業云建設,推動工業云化云為雨,需要更加大膽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