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移動醫療的表現是一張慘不忍睹的考卷?
投資者說我們不投移動醫療,這東西不靠譜;創業者說我做的是醫療信息化,不是移動醫療;醫生說沒有補貼的移動醫療,就是個擺設;患者說啥叫移動醫療,能掛到專家號,看病還少花錢嗎?
兩年前,大家還爭先恐后地給自己戴上移動醫療的帽子,兩年后的今天就避之不及了。當每個人都覺得當前醫療體制不合心意的時候,卻對醫療創新非常提防。當互聯網橫掃傳統行業時,大家一致認為醫療是個例外。
1.移動醫療入冬?
北京衛計委禁止移動醫療APP介入公立醫院加號預約,魏則西事件對百度等從事網絡醫療廣告業務的公司打擊甚大,CFDA叫停阿里健康獨家經營的電子監管碼和第三方平臺藥品網售業務,O2O明星項目藥給力因內訌而關門,紅極一時的醫藥電商盈利困難,一線移動醫療公司如好大夫、就醫160、尋醫問藥等紛紛爆出裁員凍薪等負面新聞,不少移動醫療公司因用戶不活躍、模式不清晰而面臨資金斷裂,移動醫療的旗手張銳遽然離世??
以上情況都不假,但移動醫療中還有另一幅場景。
盡管頂著燒錢補貼的惡名,但據估算中國整個移動醫療在2015年~2016年間實際融資之和也不過30億美元,而滴滴打車一家公司融資就超過70億美元,2015年燒錢更是超過100億元。醫療市場比出行市場規模更大、利潤更高,目前的融資和燒錢狀況其實不算過分。
在大量天使輪和A輪的小項目融資困難中,仍有平安好醫生、趣醫院、思派網絡和心醫國際等項目完成了數千萬美元甚至數億美元的融資。一邊是小公司缺錢嗷嗷待脯,一邊是因資產荒而成立大量專注醫療的風投基金,對商業模式清晰或有技術和用戶壁壘的項目,資本出手從來都不含糊。行業不缺錢,缺的是投資信心和方向。
跟去年還熱衷于拉用戶給補貼相比,2016年的移動醫療務實很多。下載量、用戶數、日活月活不再是大家關注焦點,主打掛號問診的向醫療深度服務拓展,線上線下服務結合成為共識。慢病管理注重于線下機構和智能硬件結合,智能硬件從消費級向醫療級提升,醫學人工智能和醫療大數據挖掘的創新項目也層出不窮。盡管商業模式和盈利前景還需要時間證明,但注重創造醫學價值和醫療效率的觀念已經成為主流。
對于移動醫療這樣出現只有幾年的行業,早期有一些浮躁和泡沫非常正常。移動醫療跟其它中國式創業一樣存在跟風、造假、燒錢的問題,潮水退去難免留下一地雞毛,何況創業本身就是九死一生的探險,過于關注負面只會讓你忽略埋藏在沙子下面的黃金。從過去兩年的表現來看,創業者總體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至少讓我們明白哪些道路走不通。如果有人不以為然,那只能說大家對醫療體制太失望,對移動醫療希望值太高。
2.醫療移不動?
移動醫療這兩年始終在醫療外圍徘徊,無法切入診療服務的核心部分,壟斷醫療資源的公立醫療機構在體制上并沒有動力打開大門,大醫院醫生在患者飽和的情況下沒有精力去使用移動醫療,有名無實的多點執業也制約了醫生在個人品牌、患者管理上的嘗試興趣。
移動醫療在健康管理、慢病防控和改善康復上的優勢,無法在現有以報銷治療費用為主的醫保體系中得到承認,關注用戶長期健康的商業健康險自身又發育不良。在醫療本身都要靠藥品和檢查來包養的時代,移動醫療還只能當一只無依無靠的流浪貓。
移動醫療另外一個重大缺陷就是受制于醫療信息化的不足,結構化電子病歷(健康檔案)還非常稀罕,掌握中國人醫療信息的醫院并不愿意把自家的數據與其它醫院互聯互通。當大數據獲取能力成為企業競爭力核心時,沒有數據的互聯網+醫療還能有什么前途?
在公立醫院仍然呈壟斷態勢,民營醫療和多點執業舉步維艱,商業保險命運未卜,醫療信息化遙遙無期情況下,移動醫療面臨的生存環境實在太過惡劣。
3.只是服務工具?
既然醫療的核心是醫院和醫生,那么移動也只能給醫療當一個配角嗎?在重大疾病的診斷治療上,醫院和醫生無疑是舞臺的主角。但中國最急需的還不是高精尖醫療技術的提升,而是分級診療體系的建立、基層醫療能力的提升、慢病防控的落實、院外康復的實現和健康管理的正本清源,從而實現預算可控下的全民醫保。這些看似技術不高的挑戰實際執行極為不暢,固然有體制和利益分配的問題,但是移動醫療這種新技術平臺的缺乏也是制約因素之一。
沒有強大的移動醫療平臺,患者的分診轉診和遠程會診就無法實現,分級診療也就是空中樓閣;沒有強大的移動醫療平臺,基層醫生的線下學習成本會很高,能力提升速度會很慢。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院外康復和健康管理,就連政府大力鼓吹的民營醫療和多點執業,如果沒有移動醫療幫著聯接患者打造品牌,這些新醫療服務很難跟大醫院進行PK。在信息化浪潮改變幾乎所有行業的現在,很難想象醫療是個針插不入、水潑不進的獨立王國。雖然醫生和醫院長期都會是醫療的核心,但一定不是現在的形態、規模和功能。
4.沒有商業模式?
如果我們把2014~2016年的移動醫療稱為1.0版,這個版本的商業模式確實能力不夠,根基不牢。但是悲觀者往往忽略了技術和環境變化的能力,也忽視了創業者打不死的小強精神。2016年我們至少看到了以下亮點:
首先是互聯網醫院的建立。雖然患者習慣培養需要時間,醫保支付和隱私保護需要解決,但互聯網醫院成為醫院的未來標配是可以預期的。
其次是“移動醫療+商業險”模式的推出。大量移動醫療公司與保險公司在眉來眼去,抱團取暖是雙方共同需求。雖然第一步合作局限于新險種推出和新銷售渠道的利用,但基于移動醫療平臺的診療行為和患者生活干預都在摸索之中。
第三,線上加線下布局。移動醫療公司積極與公立和民營機構合作,甚至自行開辦診所,對患者就醫進行全程干預。
最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應用,尤其是與精準醫療數據的結合更是前途無量。
近三四年看似浮躁的嘗試其實也幫我們證偽了很多東西,例如用戶思維、流量思維并不適用于移動醫療,醫療的低頻性難以改變,模仿互聯網的燒錢模式此路不通。
在當前技術下,做平臺型移動醫療項目的機會幾乎已經關閉,靠商業模式創新來講故事也難以得逞,相反垂直類移動醫療項目如果能深度結合線下診療或智能設備倒是機會不錯,例如專注于某些精神疾病和PCI術后患者管理的移動醫療項目。
沒有穩定的現金流就沒有未來,沒有高質量的醫療數據就沒有競爭力。最有生命力的模式是通過現有業務能獲得穩定收入和高質量的醫療數據,前者能支持公司度過不確定期,后者能讓公司找到爆發成長期。
每個關注移動醫療的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局限。看好看淡并不重要,但是資本對移動醫療的投入卻是非常嚴肅的事。資本的決策可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盲目,它們的實際行動比看熱鬧的吃瓜群眾對判斷未來更有意義。有一家知名的移動醫療公司正在融資,它存在多年用戶基礎堅實,但仍沒找到可靠的收入來源,5億美元的融資和30億美元的估值是否被資本接受會是市場轉暖與否的風向標。
2016年的移動醫療看似并不興奮,未來走向也不明朗,但這一年絕不無聊。我們真心體驗到了創業的艱巨漫長,驗證了可行不可行的各種路徑。虛妄跟風的項目倒下,正好騰出更多空間給初心不改的公司。移動醫療其實沒享受過幾天春光,現在也沒有多少寒風刺骨,醫療創業注定是個寂寞又低調的征途。
洗盡鉛華,從容出發,2017的移動醫療才會有多一點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