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產業是無污染、低能耗、高就業的知識生產型戰略產業,是信息產業的核心和靈魂。在國家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我國軟件產業發展迅速,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成為促進兩化融合的重要支撐和培育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抓手。“十一五”期間,我國軟件產業政策環境不斷改善,規模迅速壯大,無論是產值、從業人員數量、企業數量、企業規模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發展碩果累累。
2010年,中國軟件市場規模達到1157.16億元,同比增長16.5%。從產品結構和競爭結構看,在基礎軟件領域,包括操作系統、數據庫和開發工具上,跨國公司仍就處于強勢地位,但是本土廠商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已經開始在這一領域開拓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市場。在中間件和信息安全系統方面,市場相對集中,數十家大型廠商形成的競爭相對需求的增長來說還不是很激烈。在應用軟件領域,行業應用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市場競爭結構趨于穩定,兼并重組逐漸開始出現。
2011年是國家“十二五”規劃的開局年,站在未來的5年的起點,我們發現,軟件市場正在悄然發生一次重大的變革。無論是物聯網、云計算、三網融合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帶來的新興市場,還是國內需求啟動,四六級市場下潛帶來的范圍拓展,抑或是國外跨國巨頭紛紛將中國作為未來市場增長的重點所帶來的競爭壓力。所有IT廠商們走到了一個重要的門檻,需要認真思考與布局未來的業務走向和商業模式,敏銳的捕捉市場發展的先機,通過盡早的規劃和搶位發展為未來5年甚至更長時間爭取一個更好的位勢。賽迪顧問認為,可以從以下5個角度著手,提升綜合競爭實力,為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應對用戶對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的需求趨勢,逐步實現業務多元化
近幾年來軟件產業中不斷上演的并購事件使Oracle、IBM等企業的業務越來越綜合化,產品線越來越豐富,從而也增強了綜合性企業面對新興企業的競爭力。很多專業領域軟件廠商已經被類似Oracle、IBM這樣的綜合性大型廠商收購或面臨被收購的命運。綜合性廠商通過并購重組,不斷擴充產品線,提供更加綜合集成的整體解決方案,一方面增強與競爭對手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與客戶業務實現更深層次的綁定。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則來自于客戶需求的變化,客戶采用IT技術產品及信息技術服務的目的正從部門級的效率提升轉變為企業整體管理水平的提升。而廠商通過并購可以更加快速的深入客戶的業務戰略,抓住市場時機。
我國各個行業企業的信息化歷程基本上經歷了硬件應用、基礎軟件和工具類軟件應用、部門級軟件應用、專業系統應用一直到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建設階段。從軟件系統應用上,解決系統間互聯互通難題、提高IT資源使用效率的系統整合,以及建立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成為目前企業深化業務管理的需求趨勢。用戶信息化特點及需求的這種變化趨勢要求軟件及信息服務企業的組織形式及業務策略隨之轉變,企業走向更加綜合、產品更加集成、信息技術服務更加多元化。
2、應對軟件服務化趨勢,積極向服務轉型
隨著寬帶互聯網的日益普及和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開始將更多的工作、學習、生活轉移到互聯網上來進行,通過網絡來使用軟件和服務。各軟件和網絡公司也順應這一潮流,業務雙向融合,推出了各種基于互聯網的新型應用模式和服務模式,這些新業務模式大多依賴于遠程服務器,用戶只需訂閱就可以獲得相應的功能和服務。隨著SaaS、云計算等應用的拓展,未來,傳統軟件企業的商業模式尤其是盈利模式將發生巨大改變,由銷售產品許可轉向銷售服務。
軟件與互聯網融合的趨勢催生了一批新型的服務企業,傳統軟件廠商微軟、Oracle、IBM、SAP等也已推出同類服務,與以Salesforce為首的專業SaaS服務提供商同臺競技。中國軟件廠商也必然要順應這一趨勢,調整產品和市場策略,加快向服務轉型速度。
3、國產軟件的發展必須著眼于構建自主、完善的軟件產業鏈
我國軟件產業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構建我國自主的軟件產業鏈方面仍需進一步強化。從目前來看,我國在軟件產業各個領域都活躍著大量國產軟件廠商和國內服務商,但是在基礎軟件領域競爭力還很弱。當前我國基礎軟件的自主設計和實現技術尚不能適應信息化建設的緊迫需求。必須堅持構建我國自主的軟件產業鏈,完善軟件產業自主創新體系,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確保產業可持續發展;加快實施“核高基”重大專項,提高基礎軟件創新能力,增強產業自主發展能力;務實推進國產關鍵軟件應用試點示范,提高國產關鍵軟件的應用水平,增強對信息安全的保障能力。
在不同的產品領域,國產軟件在與國外軟件的競爭中基本處于劣勢,除在管理軟件具備一定競爭優勢外,其他產品國外軟件都占有市場壟斷的優勢。當然國外軟件這種優勢正在降低,國產軟件的產品和技術正在快速提高,政府采購也對國產軟件給予實質性的支持,這些有利因素將會大大提高國產軟件的競爭力。但由于新生的國產軟件,很難在短時間內與國外軟件的技術實力、應用積累等方面進行平等競爭,因此通過專業化分工、集中投入做強、再通過跨產品領域合作,形成競爭合力是最佳的競爭發展策略。經過近幾年的市場競爭,合作已成為國內軟件廠商的共識,相信下一步國內軟件廠商將在不同產品之間、乃至跨產品領域間實現更多的聯盟、合作,增強整體競爭力,從而在競爭中共同獲益。
4、積極關注并參與標準制定,搶占市場競爭的制高點
全球信息社會的建設進程加快,使得社會各個方面對信息技術及信息產品的需求巨增,標準成為業界關注的核心,掌握標準往往就意味著掌握市場,所以各廠商都在積極使自己在制定信息技術標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將知識產權和標準有機結合、互相支持,是企業謀取利益最大化的制勝法寶。例如,微軟就是憑借其在操作系統和辦公軟件領域的事實標準主導者地位,形成行業壟斷,獲取高額市場利潤。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IT市場壟斷的特征也越來越明顯,尤其在基礎軟件領域,市場被少數幾家軟件巨頭所占據,已形成寡頭壟斷。對于我國軟件產業,必須積極制定我國的相關標準來主導軟件產業發展,標準競爭已成為軟件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目前,新技術、新概念層出不窮,三網融合、物聯網、云計算等領域已經展開了標準的爭奪,我國軟件企業必須充分認識并積極關注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概念給我國軟件產業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尤其在標準制定、應用落地等方面積極跟進,結合技術升級趨勢和現實需求,抓住其中蘊含的發展良機,加強自主創新,縮小和世界知名企業之間的差距,提升企業實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鞏固和提升自身地位。
5、提高軟件產品研發投入,加強創新能力
軟件產品的生命周期很短、產品更新升級頻繁、換代速度很快,軟件產品高利潤、高回報的主要源泉,應該來自于持續不斷的創新。為保持企業持續不斷的競爭能力,國外大型軟件企業非常重視企業的技術創新,研發投入以及產品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如微軟2009年的研發投入達到91億美元,IBM軟件的研發投入為63億美元,思科達到52億美元。
目前,我國軟件企業普遍表現創新能力不足,特別是對軟件產業鏈上游產品的原始創新不足,研發投入水平低等現象。我國的軟件企業乃至整個IT產業,普遍研發投入水平不高。相比歐美發達國家在軟件研發上動輒投入幾百億美元,我國對軟件的投入顯得比較少。研發投入不足嚴重制約了我國軟件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發展,以及我國軟件產業國際化進程發展。為了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避免陷入同質化惡性競爭的境地,企業必須大力提高研發投入比例。
計算機及軟件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更新換代很快,必須積極采用成熟、先進的技術作為開發和應用平臺,繼續保持并加大研發投入,擴大研發規模,提前研究前瞻性軟件技術和行業業務模式,保證公司軟件產品開發保持國內領先,爭取進入國際領先地位;為保證軟件產品的質量,公司在軟件設計、編碼、測試、聯調、安裝、試運行等各個環節均嚴格執行質量檢查和控制制度,減少或避免軟件錯誤或缺陷的產生;另外,要進一步加強對國家政策、行業政策的研究,進一步加強對市場的調研,收集客戶當前和未來的需求信息,提高公司新產品研發的針對性;還要加強對新興技術的研究,例如綠色IT,智能電網相關技術等,抓住新的市場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