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建偉團隊進行人類首次洲際量子通信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18-01-21

    世界首顆量子通信實驗衛星完成目標;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開通;世界首次洲際量子通信……在過去一年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帶領“中國隊”迅速走到了量子通信的前沿領域。

    1月19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披露了首次洲際量子通信的更多技術細節。通過“墨子號”的中繼,相距7600公里的中國和奧地利完成量子保密通信。

    北京向維也納發送了一張大小5.34kB的“墨子號”照片,而維也納則向北京發送了一張大小4.9kB的薛定諤照片,使用一段80kbit的量子密鑰進行一次性加密。

    這次量子保密通信與潘建偉的博士導師、奧利地科學院Anton Zeilinger教授合作完成。“墨子號”向北京附近的興隆地面站和維也納附近的格拉茨(Graz)地面站進行了量子糾纏分發,與兩個地面站間各自產生一段密鑰。接著,按照地面指令,“墨子號”給兩段密鑰進行逐位異或運算,將結果發送給其中一個地面站,由此,中歐兩個距離長達7600公里的位點之間建立了密碼。

    此外,中國科學院還與奧地利科學院進行了洲際量子保密視頻會議,采用128位高級加密標準(每秒刷新128位種子密鑰表)。視頻會議持續了75分鐘,共傳輸約2GB數據,中奧雙方交換了一段560kbit的量子密鑰。

    傳統的公鑰密碼系統依賴特定數學函數的計算難度,但理論上都可以被破解。相反,量子密鑰分發是迄今唯一被嚴格證明無條件安全的加密方式。通信者用量子疊加態對信息進行加密,而基于量子不可復制原理,任何竊聽行為都會對整個通信系統造成干擾。

    經過十多年的實驗探索,潘建偉團隊將量子糾纏分發距離從十幾公里拓展到404公里,實現了世界上最遠距離的點到點光纖密鑰分發,可以滿足城際量子通信的需求。

    不過,光纖或地面自由空間傳輸的損耗較大,量子通信距離僅限于數百公里。為了實現地球上任意兩點間的量子通信,利用“天地鏈路”是個可行的方案。光子在地面與衛星間傳輸時,經過的距離絕大多數是真空,產生的損耗和退相干程度可以忽略不計。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